期刊名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创办日期: 1976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刊期:双月刊 电话:010-84634241 Email:hjykcxfz@126.com CN 11-5337/X ISSN 1673-288X
<正>9月21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4年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新征程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压实美丽中国建设政治责任。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金融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情形与现存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设想。目前超大特大城市已基本实现碳达峰,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碳中和,未来超大特大城市应在金融支持方面重点关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解决好信息共享、风险定价、收益稳定性方面的堵点难点。可考虑建立绿色低碳城市智慧监测平台;鼓励制定或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补充性绿色金融标准;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财政风险分担等手段,提升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在产品期限与收益稳定性等方面的兼容性;强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交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科学把握并扎实推进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绿色金融作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支撑,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金融业自身创新发展的长久动力源,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工作有三方面:一是从理论和现实角度阐述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性;二是提出绿色金融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三是提出从标准体系、信息披露、风险识别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机制,并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实践中提供投资案例分析,推动绿色投资赋能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框架,需要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环境治理现代化。本文研究提出了深化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思路与重点任务,建议以拓展披露范围为基础,以细化标准规范为支撑,以健全监管机制为保障,以强化制度联动为关键,持续巩固改革措施成效,构建系统、规范、公正的依法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实现环境信息在政府决策、市场运作和社会监督中的广泛应用。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基本达到二级标准,但细颗粒物(PM_(2.5))仍然超标,主要由二次污染导致,超标主要发生在采暖期,且呈区域性。固定源为主要排放源,其排放标准为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也就是固定源排放控制的全部技术要求。然而,源于美国固定源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的制定模式,既跟不上我国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跟不上空气质量改善的要求。因此,建议制定城市(或区域)基于空气质量达标的排放标准,主体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制定,固定源污染物年度日排放量减排目标制定,日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评估等。配合PM_(2.5)前体物减排交易计划,政策体系可行。基于技术的固定源排放标准,交给行业和企业,作为推荐性排放标准,排污许可证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湖北省十堰市为例,深入探讨林长制在该区域的实践与微创新,总结了十堰市在“一长三员”工作制度、林长巡林“十看”、碳汇金融产品开发与使用、数字能力建设、产业转型的结对帮扶等方面的微创新做法与成效。通过对十堰市林长制实践及微创新改善微治理的经验总结,可以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乃至全国的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大气监督帮扶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工作安排,也是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本文研究总结大气监督帮扶“督企”“帮企”的经验做法,识别现有监督帮扶机制存在的问题,未来建议从重点完善监督帮扶机制、持续优化现场帮扶模式、推动地方改进监督帮扶形式、加大对地方帮扶指导力度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大气监督帮扶效能提升。
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决策部署,相关部门协力推进绿色金融工作,不断扩大产品规模,完善政策标准,持续深入推动改革创新,稳步推进环境权益交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绿色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形势下,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中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当前产品规模和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美丽中国建设资金需求,政策标准体系还难以满足绿色低碳转型现实需要,产品供给和市场服务水平还难以满足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任务要求。建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协力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紧盯薄弱环节强化绿色金融服务保障,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分析评价产品碳足迹,能够帮助企业找到碳减排的关键节点,特别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或全供应链碳排放减少,是推动生产环节碳排放减少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低碳消费的有力抓手。同时,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碳足迹,对于提升产品绿色低碳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研究国内外产品碳足迹工作,包括在核算规则标准、因子数据、标识认证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快推动碳足迹管理工作基础能力建设,二是积极构建并完善碳足迹管理相关制度,三是积极推动国内外碳足迹工作交流衔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本文从发展脉络总结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实施数智化非现场执法是优化生态环境监管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江苏省以数字融合为先导,以科技赋能为支撑,全面构建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体系,不断加强“法律制度支撑、数据平台支撑、智能技术支撑、联勤联动支撑”非现场执法基础建设,探索应用形成“大数据+指挥调度+智慧执法”非现场执法模式,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精准性与实效性。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下一步建议,包括持续提升科技支撑力,持续提升数据生产力和持续提升新质战斗力。
基于LMDI分解模型,选取2012—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碳排放数据为研究对象,将人均碳排放量分解为碳排放系数、地区能源分布、产业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均GDP六要素分析,设计“地区-产业-能源”三维模型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能耗分布和能源结构呈现区段内增减,2020年以后均呈现负效应,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具备先进性,在人均碳排放变化中呈现普遍负效应,人均GDP在碳排放增长中呈现正效应且占据主导地位。最后对区域碳排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分析,判断影响因素的正负效应和驱动力大小,并以此提出政策性建议。
“成本—收益”是政府、市场主体、个人作出绿色低碳行动决策的底层逻辑之一,也是制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领域政策的重要考量。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试点可视为对“成本—收益”逻辑的有益实践。以EOD为代表的环境治理模式创新需要一系列政策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本研究以EOD项目试点为触发,建立“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从政府、企业、个人等行动主体维度入手,梳理“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绿色转型机制建设对“成本—收益”逻辑的实践探索及重要启示,包括:绿色低碳成本体现机制突出全面性;绿色低碳收益实现机制突出创新性;成本收益摊配机制突出共担共享性。
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各地城市资源节约工作进展差异大,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社会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资源节约工作进展难以实现城市之间横向比较,难以找到重点领域资源节约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定量、系统的综合性指数,即“资源节约指数”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各地资源节约工作建设成效。本研究构建了一套“资源节约指数”指标体系并以全国以及浙江省为研究对象,测算得到2021年全国各省份“资源节约指数”及2022年浙江省地市“资源节约指数”。该评价结果实现了对各地资源节约工作成效的科学评估,同时识别了影响“资源节约指数”的重点领域,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优化调整工作重点和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