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创办日期: 1976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刊期:双月刊 电话:010-84634241 Email:hjykcxfz@126.com CN 11-5337/X ISSN 1673-288X
科技支撑是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需求,充分认识新时代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进展与成效,正确处理“五个关系”、稳步推进“五个重构重塑”,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打造人才队伍、平台基地等科技支撑力量,以高水平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赋能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我国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环境应急技术是应对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保障条件,本文结合我国环境应急实践,全面阐述近年来环境应急科技支撑现状,分析环境应急科技支撑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环境应急实战需求为目标指向,全面深入推动环境应急科技创新变革的政策建议。
生态环境科技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本文结合我国生态环境战略转型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回顾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历程,分析梳理生态环境科技政策演进特征,并针对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在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政策建议。
近年来,遥感技术发展推动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作为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支撑。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与需求,分析了现有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发展思路,认为今后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网络,对标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构建遥感监测业务体系,创新运用卫星、无人机、塔基、巡航车船和地面监测设备等构成的“天空地海一体化”协同监测手段,推动形成监测精准、支撑全面、央地联动、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协同工作机制。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频高强高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可观测的明显影响,识别和定量评估气候变化风险、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是学界和决策者高度重视的研究方向。本文从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气候风险管理等角度梳理了气候变化风险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结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出了未来创新发展方向。气候变化风险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形成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影响机理和综合风险研究,充分认识构成风险的关键要素,明晰重点领域气候风险阈值,减少气候变化风险预估的不确定性,为因地制宜实施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其中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其驱动的产业革命至关重要。本文展望了我国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需求,综合研判了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在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可行性等方面的挑战,分析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全球竞争态势,最后从创新战略引领、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政策支持四方面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针对北方超大城市在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科技和管理支撑短板,从理论科研、技术科研和决策科研三个维度,深度探讨了北方超大城市实现三水协同的科技支撑路径,以期为我国北方城市单元和城市群三水问题的科学统筹提供破题思路和借鉴。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是江苏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利器,在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面临诸多挑战,既要为传统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又要为解决新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更要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文章重点从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绿色低碳技术的动能优势、发展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提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赋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对策建议。
本文介绍了南平市在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工作方面的进展和成效。南平市以深化省级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为重要抓手,加快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从单项突破向整体发力、局部推进向集成创新转变。通过系统化构建“护绿”体系、协同化推进“扩绿”步伐、链条化探索“兴绿”路径等措施,南平市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质量提升、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南平市的经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案例。
传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利用存在共享意愿不高、权益不对称、低效率和数据权益不清等问题。数据资产化为解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首先梳理了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数据共享存在数据孤岛、数据质量等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其次,从推动资产收益、培育监测市场、服务政府管理决策、推进数据共享及技术变革等角度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产化潜在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如何推进数据资产化、促进监测数据资源高效共享利用进行了策略分析和展望。
污染防治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实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不仅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更艰苦的努力,更需要有的放矢、采用恰当的策略、战术和方法,兼顾效果和效率,亦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要打得好,更要打得巧。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在财政预算收紧和人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迫切需要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政策措施开展全面深入的费用-效益分析(以下简称费效分析),以寻求实现污染控制目标的低成本和有效的污染控制战略、措施和政策。对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深入地开展费效分析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实现攻坚目标,确保攻坚战的有效性;有利于降低实现攻坚目标的成本,确保攻坚战的经济合理性;有利于优化实施攻坚措施,确保攻坚战的科学性;有利于防范化解攻坚风险,确保攻坚战的稳定性。费效分析广泛应用于国外环境政策的制定实施,近年来在我国环境政策决策中也逐步得到重视和应用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理论和方法不完善、数据基础相对薄弱、专业人才力量不足等问题和挑战。建议从四个方面大力推动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费效分析:一是将费效分析纳入攻坚战决策与实施全过程,二是构建完善费效分析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三是系统整合完善费效分析基础数据,四是加强费效分析人员队伍建设。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一项单边贸易政策,2023年由欧盟率先实施。美国作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涉CBAM的立法提案不断增多,若成功开征碳关税,必将对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本文在全面梳理美国对CBAM态度变化和立法进展的基础上,从立法目的、覆盖范围、计算方式、征收规则、豁免条款等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两党在2023年提出的涉CBAM相关提案,研判了其对中美贸易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美版CBAM对我国铝、水泥、玻璃、钢铁等行业进入美国市场会带来更大的挑战,但总体影响可控。建议短期内,紧盯美国政治走势,做好政策研判;中长期,完善政策体系,提高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正>2024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南宁市联合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出席活动并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蓝天立,中央宣传部部务会成员、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出席活动并致辞。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