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创办日期: 1976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刊期:双月刊
电话:010-84634241
Email:hjykcxfz@126.com
CN 11-5337/X
ISSN 1673-288X

访问量:139540

特稿

  • 在新征程上建设美丽中国

    钱勇;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我刊特此转发《经济日报》在2021年8月4日刊载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钱勇执笔的《在新征程上建设美丽中国》一文,以飨读者。该文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地见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1年04期 v.46;No.708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20 ]
  • 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和主线

    夏光;

    "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要以高水平保护为主题,以促进全面绿色转型为主线,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重开辟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入合作"线。

    2021年04期 v.46;No.708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04 ]

生态环境政策

  • 中国绿色贸易政策发展进程、特点及展望

    李丽平;张莉;张彬;赵嘉;

    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绿色贸易政策的发展进程,总结了中国绿色贸易政策发展特点及变化特征,提出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绿色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和推进方向。中国绿色贸易政策发展主要分为前绿色贸易政策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四个阶段。随着中国绿色贸易政策体系逐渐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导向、政策范围、政策手段、政策制定主体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研究认为,中国未来应积极推动国际环境与贸易规则制定,加强国内环境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融合,大力推动绿色产品与服务贸易,同时还要防范对外贸易投资中的生态环境风险。

    2021年04期 v.46;No.708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81 ]
  • 我国环境保护税实施困境及对策研究

    陈煌;王力;黄德生;杨姝影;

    环境保护税是调节生态环境行为的一种经济刺激手段。研究并完善现有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高标准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梳理现阶段环境保护税实施进展,分析当前环境保护税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保护税与现阶段重点污染物减排的目标相一致,达到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税收目的。但在其实施过程中面临因应税污染物不全而引发税收争议、税额复核主动性不强、企业申报监管不力等现实困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环境保护税税目设计,提高纳税数据的准确性。建议根据环境保护税阶段目标适时拓宽税目种类和应税数目,建立部际税收监管协调机制,避开企业与第三方监测机构利益关系,将企业纳税行为和第三方监测纳入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并建立对应的奖惩机制,同时建立数据准确、信息互通、动态更新、管理科学的涉税信息共享平台。

    2021年04期 v.46;No.708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637 ]
  •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实践成效分析——以上海市漕泾镇为例

    杨生光;王萌;耿润哲;胡凤燕;

    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为例,从环境治理成效、"生态经济"建设成效及其建设惠民程度三个维度对漕泾镇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开展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漕泾镇通过实施乡村经济绿色转型和生态产业化等具体措施,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及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有创新、可推广、易复制的方法和路径,打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模式,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乃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与借鉴。

    2021年04期 v.46;No.708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8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15 ]
  • 基于层次分析的环保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苗永刚;朱娜;

    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引导。但由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受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等多因素影响,且大部分因素指标不在国民经济统计范畴,因此环保产业发展态势的评价一直是难点问题。本文从我国的环保产业定义出发,依据影响与制约环保产业的关键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环保产业发展态势的科学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基于辽宁省沈阳、大连、朝阳三个典型城市环保产业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评价提供技术手段,也为区域环保产业发展激励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环保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能够为环保产业的定性化与定量化评价提供参考。本文这套体系方法能够为了解区域环保产业发展关键影响与制约因素提供依据,从而为促进该区域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和战略。各指标权重赋值,结合了主观与客观因素,完全依据专家经验判定,期望能够为环保产业的发展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环保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因此本文涉及环保产业的边界条件判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判断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与调整。

    2021年04期 v.46;No.708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16 ]
  • 新发展理念下改革和优化清洁生产工作的对策建议

    宋丹娜;刘景洋;潘涔轩;傅泽强;

    本文从清洁生产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审核及评价制度建设、清洁生产试点推广、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效果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清洁生产工作推行取得的成绩。从推进机制、激励政策、技术体系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指出了当前清洁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新发展理念下赋予清洁生产的重要使命,并从健全统筹协同推进机制、完善财税金融及激励政策、加大清洁生产资金投入、加快清洁生产技术进步和创新清洁生产推进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和优化清洁生产工作的对策建议。

    2021年04期 v.46;No.708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5 ]
  • 美国湿地补偿银行制度经验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启示

    张健;刘倡;陶以军;于平;

    近年来,我国在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出台了一些政策,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效。然而,对于滨海湿地的补偿制度仍未建立。美国湿地补偿银行制度已顺利运行逾30年,其相关做法值得借鉴。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湿地银行运行经验,分析我国开展滨海湿地银行的可行性,并基于当下国情提出建立和发展滨海湿地银行制度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破解当前我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资金困境、规范湿地运维管理以及制定湿地修复、补偿标准等提供参考。研究指出,美国湿地银行的成功运行依赖于其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成熟的市场化机制与先进的技术经验。而我国目前在制度、技术等层面都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议在围填海存量完全消化之前,可先将美国相关技术与经验转化用于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国家重大战略用海项目的补偿成本,待围填海禁令解除之后再启动滨海湿地银行机制,并纳入全国湿地银行制度进行统一实施。

    2021年04期 v.46;No.708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610 ]
  • 宁夏中南部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思路

    王丽;黄征学;黄顺江;

    宁夏中南部地区在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近年来,该地区植被覆盖、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一直处于较好水平,部分资源利用水平较高,但宁夏中南部的偏北部地区生态治理任务仍然艰巨,部分区域和领域的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紧约束和粗放利用并存现象仍然严峻。针对宁夏中南部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本文分别从生态、环境、资源方面提出治理和保护重点,并建议应坚持以健全水系统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思路,即通过水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完善,促进水资源量的增加,继而通过水生态和水资源的改善,提高水环境容量,进一步健全水生态、资源、环境系统,提升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效能。

    2021年04期 v.46;No.708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60 ]
  • “三生融合”视角下江淮生态大走廊水生态文明建设初探——以扬州为例

    朱凌宇;王守红;何榕;寇祥明;徐荣;张家宏;

    本文在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水环境现状及问题调研与分析基础上,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目标,将水资源保护利用管理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城镇建设、特色文化传承等有机融合,探索净化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的有效路径,促进水、城、人、产、文的和谐发展,构建城水相融、人水共生的水生态文明格局。

    2021年04期 v.46;No.70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49 ]
  • 我国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估算及技术减排潜力分析

    王燕军;黄志辉;唐祎骕;吉喆;解淑霞;滕琦;梁占彬;

    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正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在调研2017年我国非道路移动源分类保有量的基础上,测算了2017年我国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渔船、客货船等)、铁路内燃机车、飞机(起降阶段)等主要非道路移动源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_x)和颗粒物(PM)的排放状况,并以工程机械为例分析了排放标准升级和采用颗粒物捕集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进行治理改造对非道路移动源减排的影响。研究表明,2017年我国主要非道路移动源碳氢化合物排放77.9万吨,氮氧化合物排放573.5万吨,颗粒物排放48.5万吨。在2019年主要非道路移动源保有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提前实行国IV阶段排放标准可减少工程机械各种污染物排放约0.8%~4.4%,国Ⅰ、国Ⅱ工程机械加装DPF后颗粒物减排可达20%左右,挖掘机、装载机与叉车减排效果明显。本研究可为我国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管控提供思路。

    2021年04期 v.46;No.708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8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10 ]
  • 环境能源约束下的长三角区域煤电行业排放绩效和“十四五”控排策略研究

    戴洁;桑妲;胡静;励刚;张啸虎;

    燃煤发电是长三角区域目前最主要的电力来源之一,但同时其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利用情景分析法,对长三角区域煤电行业"十四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煤电机组传统污染物如SO_2、NO_x及颗粒物控制已取得显著成效,碳排放(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将成为长三角区域煤电机组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碳排放权交易可为新增碳排放指标提供一定的缓解出口,但新增煤耗指标的来源尚不明确,难以获取。建议煤电行业密切关注近期碳排放达峰和远期碳中和要求,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全区域、多方位统筹协调,严格控制新增项目排放增量、充分挖掘现有项目减量排放潜力,实现行业绿色发展。

    2021年04期 v.46;No.708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9 ]
  • 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协同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范丹;石宝雅;王刚;

    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分析评估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并基于排污许可制提出协同路径,推动减污降碳成本效益的最大化。研究表明,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虽同根同源,但由于二者的交易机制、管控目标、制度安排等方面的不同,限制了二者协同管理的深度融合,应推动二者在执行操作层面上的相互整合与协作。建议:一是基于排污许可制,在被纳入双交易范围的行业率先开展试点,稳步推动固定污染源的交易机制协调推进;二是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特殊大气排放物纳入许可体系,从总量设置、初始分配核定、数据报送、配额结余处理和监管核查等方面开展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协同整合,助力大气环境污染管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治理,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021年04期 v.46;No.708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1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023 ]

“无废城市”建设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模式比选研究

    吕露;陈海滨;苗雨;汪俊时;曹方琼;欧阳秀莉;万能;黄尧;阮滨;段盼盼;

    本文从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9个评价指标,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熵值法综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基于集对分析方法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模式比选模型。以沈阳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针对沈阳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四种具体的收费模式,构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收费模式进行评价和选择。结果显示,"水消费系数法"收费模式为当前形势及条件下适宜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模式,能解决当前存在的垃圾处理费收缴率低和收费成本高的难题。

    2021年04期 v.46;No.708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95 ]
  • 机动车维修行业废矿物油回收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矫云阳;许涓;周强;贾佳;杨强威;蒋文博;

    废矿物油属于危险废物,但由于具有回收再利用价值,长期存在非法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及处置行为。通过分析研究当前机动车维修行业废矿物油回收管理情况,发现导致该行业存在非法行为的主要原因有行业集中度不高、监管难、机动车维修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非法经营扰乱市场、转移手续繁琐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创新监管手段、提高废矿物油利用水平、开展废矿物油回收体系试点研究及打击非法收集利用行为等建议,推动机动车维修行业废矿物油回收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2021年04期 v.46;No.708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32 ]
  • 垃圾全程分类科技供需平衡的制度保障探析

    黄文芳;罗晶;姜玲;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垃圾全程分类科技供需情况的调研,指出当前垃圾全程分类面临着科技供需不平衡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当前垃圾全程分类的低水平运作,并提出在优化现有垃圾管理制度的同时转变政府政策扶持环节,推进技术与制度耦合,实现垃圾全程分类的可持续性。

    2021年04期 v.46;No.708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4 ]
  • 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可追溯管控

    靳晓勤;霍慧敏;贾佳;何艺;周立臻;毛佳茗;胡华龙;

    信息化可追溯管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模式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理念,在梳理分析产生、收集、贮存、转运、利用和处置各环节物质流信息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利用二维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以及视频监控和电子地磅等设备,提出并构建了涵盖危险废物全过程和重点区域危险废物信息化管控的总体设计,使危险废物得到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管理,从而实现危险废物的集中、高效、安全处理,同时有效地减轻管理人员的压力。

    2021年04期 v.46;No.708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1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378 ]
  • 信息化技术手段筑牢固体废物管理基础

    孙京楠;顾芮冰;薛宁宁;王波;周荃;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简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提出"建立全国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平台,推进固体废物收集、转移、处置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本文从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大数据辅助决策、全过程智能精准管理等角度,阐述了为落实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关信息化管理要求,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情况。研究表明,全国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实现了全国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一盘棋",提升了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未来还将在推动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社会企业等其他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感知、洞察企业行为,提升政府决策支持和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继续提升生态环境管理能力。

    2021年04期 v.46;No.708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55 ]
  • “互联网+”在垃圾焚烧发电环境监管执法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赵虎;薛军;徐淑民;张宏伟;宋鑫;王伟;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管执法工作中,对简化执法监督管理工作流程、节约成本、提高监管能力以及提升监督执法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传统环境监管执法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互联网+执法"在垃圾焚烧发电监管执法实践中的探索和成效进行了解读,最后提出"互联网+"对环境监管执法的几点启示。研究指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形成的环境监测服务大数据。在建设"互联网+"环境监测平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其重要功能开发时,要预留必要的端口,为后续"互联网+"环境监测平台的开发建设提供必要的准备。

    2021年04期 v.46;No.708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73 ]
  • 危险废物处置的现状与前沿技术

    朱延臣;沈莹;

    本文介绍了危险废物的定义及种类,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安全填埋、焚烧处理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分析现有处置技术不足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介绍了等离子气化、超临界水氧化及过热蒸汽处理前沿技术,为危险废物处置工艺选择提供了参考。

    2021年04期 v.46;No.708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820 ]
  • “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一般工业固废管理对策——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吴昊;刘宏博;蔡洪英;周奇;周炼川;田书磊;

    结合重庆市主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收集环境统计数据,对重庆市主城区一般工业固废的产生、综合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一般工业固废管理制度、产业政策、综合利用市场促进机制和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等因素的不完善,导致重庆市主城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情况差异较大,综合利用率低。针对主要因素,从健全一般工业固废管理制度、提高产业准入、激活市场机制及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一般工业固废管理对策。

    2021年04期 v.46;No.708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753 ]
  • 重庆开展废铅蓄电池收集转运试点工作实践

    蔡洪英;张曼丽;张益鑫;

    2019年4月29日,国家公布重庆市(主城区)等"11+5"个城市(地区)作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重庆将建立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国家废铅蓄电池管理政策体系,结合重庆市废铅蓄电池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落实生产者延伸责任、加强业务培训和专业指导、开展联合惩戒严厉打击非法收集、完善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研究指出,重庆应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从顶层设计制度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机制体制联防联控、业务培训指导、完善信息统计系统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体系。

    2021年04期 v.46;No.708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0 ]
  • 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历程、成效及启示

    王永明;任中山;桑宇;赵虎;滕婧杰;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并且把建设循环型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通过梳理分析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建议:制定梯次推进"无废城市"和"无废社会"建设的长期战略;加快推进与"无废城市"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多渠道、常态化宣传教育体系,引导全社会践行"无废城市"理念。

    2021年04期 v.46;No.708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5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733 ]

研究动态

  • 无居民海岛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估——以福建平潭大屿岛为例

    田鹏;林丽萍;黄金良;李浈;

    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成为近年来我国海洋管理的热点议题。本文从水土保持服务、海岸侵蚀、水土流失敏感性、植被初级净生产力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构建无居民海岛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以平潭大屿岛为例,评估其开发前(2014年)和开发后(2019年)的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屿岛整体生态承载力持续增强,2014年较低生态承载力所占比例最大,高达32.19%;2019年占比最大为较高承载力,高达25.13%,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较低生态承载力,从2014年的32.19%降低到2019年的14.06%。研究结果可为大屿岛乃至我国类似无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与永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1年04期 v.46;No.708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63 ]
  • 交易模式转变对新都物流园区机动车NO_2污染的影响研究

    潘玉瑾;李媛;陈军辉;石嘉诚;田红;张季;周敬;陈霞;刘政;钱骏;

    以成都市新都物流中心为例,基于交通流监测数据建立了百米级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采用AERMOD模型模拟机动车NO_2扩散浓度,探讨"互联网+"交易模式对物流园区机动车NO_2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都物流中心机动车污染受柴油货车影响较大,物流交易向"线上"转变使区域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削减,区域NO_x平均排放强度降低20kg/(km~2·d),降幅17%;同时,物流交易模式的转变使新都物流中心机动车NO_2扩散浓度及高浓度扩散面积大幅度降低,基本消除了机动车NO_2扩散浓度大于100μg/m~3的区域,园区整体平均扩散浓度下降23μg/m~3,降幅61%;夏季有利气象条件下机动车NO_2扩散浓度均匀,高浓度扩散范围较小,尤其在交易模式转变之后,NO_2扩散均匀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快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物流交易向"线上"转移,对于改善物流园区空气环境质量效果明显。

    2021年04期 v.46;No.708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7 ]
  • 深圳市电离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

    林择华;丁敏霞;冯江平;刘焱;时劲松;郭键锋;

    针对深圳市复杂的核与辐射形势,发挥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的优势,在深圳市布设31个电离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形成国内最全面的电离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集监测与科研于一体,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将辐射环境与大气环境相结合,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2021年04期 v.46;No.708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56 ]
  • 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朱滢;李育敏;刘贵龙;林远;穆晨旸;吴剑;郁丹炯;

    本文分析了短波广播发射台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发射特点,对典型短波广播发射天线周围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不同楼层等点位进行了监测,并在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相关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对短波广播发射台最大辐射方向进行最大场强断面监测,即可掌握短波广播发射台周边的最大场强分布及影响情况;在进行断面监测时,出现部分点位场强突然变高的情况,但整体趋势是随着距天线的水平距离增加而减小,因此在进行现场监测时需要选择空旷平坦的地面,避免因树木或地势高低而影响监测结果;在多层敏感目标建筑物内进行监测时,随着楼层的增加其电场值逐渐变大,因此需考虑场强在不同楼层的分布情况。

    2021年04期 v.46;No.708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2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成立

    <正>经党中央批准,生态环境部成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2021年7月7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造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指引和强大思想武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研究阐释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21年04期 v.46;No.708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