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金龙;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孙金龙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实践、最新成果、最新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孙金龙强调,要认真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深远历史意义、重要现实意义、鲜明世界意义,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孙金龙要求,生态环境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将学习成效转化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能力。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推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对比中深化理解,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提高站位,做到思想上认同、政治上看齐、行动上紧跟。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坚持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环境部门心中的"国之大者",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懈奋斗者,抓好大普及、推动大践行,在全社会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努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企业依法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汇聚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2020年06期 v.45;No.704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67 ] - 徐光春;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徐光春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瞻远瞩、博大精深、科学系统、开拓创新,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于坚持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清洁美丽世界,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部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特点的工作,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善于将其转化为工作决策、工作规划、工作举措,落地、落细、落实。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团结一心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为美丽世界建设作出中国贡献。
2020年06期 v.45;No.704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1288 ] - 庄国泰;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庄国泰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总结讲话。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庄国泰指出,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与方向引领作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路径,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思想来源,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与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庄国泰强调,要深入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五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2020年06期 v.45;No.704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80 ] - 刘世锦;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刘世锦提出,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动能。绿色发展在应对疫情冲击、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中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发挥结构性潜能。所谓结构性潜能,是指我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潜能。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提出一个以都市圈、城市建设为龙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的结构性潜能大的格局。"1"是指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基础产业开放竞争、提升效率,降低全社会的基础性成本;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是低收入阶层增加商品消费,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加强基础研发、源头创新的能力建设。"2"是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全方位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十四五"时期,力争形成包括发展理念、政策目标、重点领域、体制机制等在内的绿色发展基本框架,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在发展理念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落地,形成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等在内的完整绿色经济体系。在政策目标方面,将"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目标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衔接,围绕增强人类健康和福祉,建立综合性指标。在重点领域方面,把握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战略机遇,推动绿色发展,为构建韧性经济社会确立方向。在实现机制方面,采取综合措施,考虑短期和中长期目标衔接,提高绿色治理的协调性和效率。
2020年06期 v.45;No.704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53 ]
- 翟勇;
编者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翟勇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翟勇提出,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确立,生态环境法从以规范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和局部生态问题为主的法律功能,向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方向拓展,向适应国家生态、资源、能源、海洋发展战略方向拓展,这使生态环境法的战略属性和自然属性得以充分显现。我国以往环境立法偏重于末端污染治理,有关资源效率和生态保护的源头控制法律相对缺失。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局面得到重大改变:一方面,后端立法任务完成相对较好;另一方面,重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根源,即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效利用资源制度,为推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立法奠定了重要基础。总之,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立法质量、数量、技术、方法以及法律功能等均有重大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法律功能有较大提升;法律数量不断增加、法律体系更趋完善;立法模式有较大提升、更为合理;立法工作向注重源头控制转变;从与国际法接轨转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2020年06期 v.45;No.704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778 ] - 赵鹏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赵鹏高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赵鹏高介绍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展。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处理好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全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处理好民生需求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全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处理好单项治理与系统推进的关系。全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处理好国内治理与国际贡献的关系。二是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重大成就。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协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更加清洁化。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并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资源效率显著提高,能源、水、矿产资源等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大力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推动产业绿色化、交通绿色化、建筑绿色化和能源绿色化。构建绿色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抓好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结推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改革经验。
2020年06期 v.45;No.704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702 ] - 吴太平;
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副司长吴太平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吴太平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的相关进展和下一步工作。一是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重构性改革,全面完成了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二是加快构建覆盖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始终把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线划定作为推进改革的重中之重。三是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四是加快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五是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着力健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制度、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取得积极进展。六是加快构建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体系。七是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的精神,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立法;着力完善资源利用财税金融政策,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增强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其他配套法规制修订工作,推进矿产资源法修改,开展不动产登记、自然保护地等方面的立法前期研究工作;开展编制自然资源法典研究;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
2020年06期 v.45;No.70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04 ] - 郭孟卓;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郭孟卓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郭孟卓介绍了水利部在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进展。水利部在认真学习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等突出问题为导向,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全面节水方面,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力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完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构建节水评价制度框架,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大力推进高校合同节水和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推广节水技术。在合理分水方面,按照应分尽分原则,加快江河水量分配步伐,明晰流域区域用水权益。把确定生态流量作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先决性工作。全面启动地下水管控指标划定。在管住用水方面,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会同9部委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把取水口作为水资源监管的重要环节,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切实加强水资源监测统计。在系统治水方面,全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做好重点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下一步水利部将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不断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修复,把治水兴水这一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办好。
2020年06期 v.45;No.704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71 ] - 张晔;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张晔介绍了农业农村部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进展。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深刻理解美丽中国科学内涵,着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二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部署,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畜禽养殖污染全面治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升。秸秆农膜回收体系基本建立,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稳步推进,产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三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着力构建绿色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测评价体系。
2020年06期 v.45;No.704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655 ] - 杨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办公室副主任杨波在"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我刊特此刊发以飨读者。杨波介绍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进展。一是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阐释。面向林草系统开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宣传活动,走进高校开展宣讲活动。联合中央宣传部开展"最美治沙人""最美生态护林员"等宣传活动,推荐宣传"全国劳模""时代楷模""林业英雄""治沙英雄"等先进典型人物。组织开展"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康养基地"等行业创建活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组织开展"童眼观生态""三亿青少年走进森林"等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体验活动。二是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方略,守护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及各类自然保护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综合治理,推进林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三是加强生态扶贫助力全面小康。牵头在中西部22省份选聘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开展生态扶贫工作,推动了贫困地区生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020年06期 v.45;No.704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9 ]
- 吴舜泽;张凌杰;申宇;郭林青;
本文对近年来相关领域、行业和单位研究和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情况予以搜集分类、总结评估。总体上讲,相关研究内容丰富、思考深入、视角多元,正在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研究和宣传互动的良性格局。文章提出,下一步需加强实践路径研究,体系性建构和国际传播,并推动跨学科和重点领域突破研究。
2020年06期 v.45;No.70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146 ] - 张云飞;
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地、系统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自然资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和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规定,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和文化规定,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规定,从而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典范。
2020年06期 v.45;No.704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93 ] - 孙熙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作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二是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联系观,三是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四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实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四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实现了对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超越,终结了哲学界长期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重大发展。
2020年06期 v.45;No.704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1863 ] - 孙楠;刘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本文对《自然辩证法》德文版、英文版以及多种中译本关于该命题的语境及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概括出恩格斯"自然报复阶段论"思想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对此作出了与时俱进的、原创性贡献。
2020年06期 v.45;No.704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078 ] - 庄贵阳;
发展范式是围绕发展问题所形成的关于发展内涵、发展过程、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知。生态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在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方面有本质不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新范式的要求为指导,推动新旧动能转化,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载体,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2020年06期 v.45;No.704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2 ] - 林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为此,必须以系统工程思路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具体建议包括:以系统思维、系统工程思路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泛,应该单列;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全覆盖、多层次、广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创办中国生态文明大学;在若干地区设立生态文明研究院。
2020年06期 v.45;No.704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20 ] - 张修玉;施晨逸;郑子琪;
理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浅论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与四大任务""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与‘一个空间+五大体系’""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与新《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与‘一带一路’""生态文明与人类福祉""生态文明与后现代主义"十大关系,旨在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理论参考。
2020年06期 v.45;No.704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0 ] - 龚维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高度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学员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实现路径,提高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培训方式方法,提高教学培训效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贡献智慧。
2020年06期 v.45;No.704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21 ]
- 潘家华;
生态产品是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密切关联的第三类满足人民需求的特殊产品,可分为自然要素产品、自然属性产品、生态衍生品、生态标识产品四类,具有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等不同的消费属性特征。对于具有不同属性的生态产品,可基于恢复或治理成本、生态红利、市场核算价值、直接市场收益、生态保护投入、消费者的显性偏好等进行价值核算统计。纯公共生态产品的价值,由政府主体作为纳税人和子孙后代、生命共同体的代表负责实现或转换;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实现的,是准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为自然属性的生态产品;市场主体则主要负责私人物品一类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市场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
2020年06期 v.45;No.704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997 ] - 谷树忠;杨艳;李维明;焦晓东;靳乐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义就是要重视好、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景更秀、居更美,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此,对"两山"及其相互关系作了解析,特别提出了"两山"双向转化的命题,并讨论了双向转化的适用场合;对包括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碳汇交易、绿色债券等在内的"两山"转化的主体模式进行了讨论,并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对包括法律工具、行政工具、经济工具、信息工具和技术工具等在内的"两山"转化的政策工具进行了解构,并对各类工具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2020年06期 v.45;No.70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574 ] - 欧阳志云;林亦晴;宋昌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指出了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其生态价值还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造福人们。开展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核算是认识生态价值、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基础。本文介绍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与生态资产的内涵以及核算方法,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探索了GEP与生态资产核算在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加强GEP与生态资产核算和应用的建议。
2020年06期 v.45;No.70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引用频次:90 ] |[下载次数:5140 ] - 孙要良;
"绿水青山"是指具有一定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一个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也可以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绿水青山"能否变成"金山银山",关键要发展与"绿水青山"有关的内生外联性产业,同时还要发挥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四种资本协同作用。
2020年06期 v.45;No.704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48 ] - 曾贤刚;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概念。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本质上就是建立与"生态环境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生态产品价值具有多维性,不仅要关注生态产品价值总量,而且要考虑其价值结构,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价值具有不同的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针对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特征,可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分为四类:基于政府的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于市场的私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于PPP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于社会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20年06期 v.45;No.704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1452 ] - 王勇;
生态资源产品和生态文化服务功能所蕴含经济价值的挖掘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普适性路径,其内在规律表现为"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其中,资源稀缺和产权清晰、市场化的经营主体、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品市场供求匹配以及"能人"代表的技术、资本和先进组织模式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驱动因素。
2020年06期 v.45;No.704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700 ] - 何仁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积极践行"两山"理论:贯彻"两山"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底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兴旺;构建"两山"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2020年06期 v.45;No.704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726 ] - 林震;王辉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坚持生态治理现代化,守护和扩大"绿水青山";另一方面要坚持经济发展绿色化,提质和做强"金山银山"。同时要秉持协同共生原则,创新和推进县域生态文明绿色"区块链"建设。
2020年06期 v.45;No.704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6 ] - 张惠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解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两山"理念主要实践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六大类"两山"实践典型模式,构建了"两山指数"用于"两山"建设成效评估,以期为推动全国"两山"实践进展提供支持。
2020年06期 v.45;No.704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878 ] - 杨波;
贵阳市秉持生态立市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通过对贵阳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成果的介绍,总结经验做法,为同类型城市践行"两山"理论转换提供可参考样本。
2020年06期 v.45;No.704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7 ] - 李翔;
近年来,丹江口市积极担当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加快生态修复、加强环境治理、严格环保准入,强力推进全域生态建设,全力守护"绿水青山"。通过"点水成金"推动绿色工业"强筋""化绿成银"推动特色农业"壮骨""山水成景"推动全域旅游"活血",坚定不移打造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两山"转化新路径。
2020年06期 v.45;No.704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73 ] - 叶伯军;
浙江省云和县牢固树立并努力践行"两山"理念,致力于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两山"转化路径和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20年06期 v.45;No.704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3 ] - 夏明夫;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与发展绿色生产力、不断推动"生态资本"向"发展资本"转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有效路径。新县作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贫困地区县,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了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文中列举的4个典型故事,充分反映了新县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2020年06期 v.45;No.704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5 ] - 郝云;
近年来,右玉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紧紧围绕提升"绿水青山"品质、共享"金山银山"成果的主题主线,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努力蹚出一条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一是巩固绿色成果,守护"绿水青山",推动形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右玉模式;二是坚守为民初心,实现由"绿"到"富",探索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右玉方案;三是加快绿色转化,增强发展动能,全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右玉实践。
2020年06期 v.45;No.704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7 ]
- 夏光;
文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天津市推进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建议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地区开展结构调整专题试点,并指出专题试点中要注意"科学导出过载产能"和"大幅增加生态用地"两个重点问题,提出要充分利用实施专题试点的有利因素,积极开拓生态环保新战场。
2020年06期 v.45;No.70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2 ] - 高世楫;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共同对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重视实施机制,进一步厘清不同主体的内在激励和行为特征,分析针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及个人等不同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领导并提高能力,有效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依靠准确信息、法定权威、财政保障和完善的组织体系,把提高制度执行力落到实处,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效力,加快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020年06期 v.45;No.704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68 ] - 胡军;
2020年初印发实施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七大体系。实现这一目标,要在总体上把握好补短板的主攻方向,紧紧瞄准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靶标,在工作方法上注重借鉴近年来我党反腐败斗争的理论成果,抓牢"两个责任",以一体推进的方式努力取得更好的治理效能。
2020年06期 v.45;No.704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9 ] - 郇庆治;
"生态文明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中所使用的概念,其中不仅明确概括了这一概念所涵盖的五个具体方面(即"五大体系"),还强调了这一体系构建在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其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五大体系"可以大致理解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重要制度保障条件或主要制度创建目标的列举式强调。无论是狭义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及其持续改革,还是与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制度架构的绿色重构或转型,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所在、关键所在、根本所在。
2020年06期 v.45;No.704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897 ] - 黄承梁;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对于科学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具有十分精准、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五大体系建设正好对应了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实现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要素。本文主要从宏观视角谈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能否理解为也是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二是从生态文明体系的视角看,我们所要建设和实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否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社会范式转型?
2020年06期 v.45;No.704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9 ] - 李庆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同时还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所以,建议尽快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生态化改造,起草制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综合性法律,适度实现环境法律法典化,不断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和党内相关法规,同时还要加强行政执法和推进环境司法专门化等。
2020年06期 v.45;No.704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414 ] - 万军;
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必然途径。要发挥规划制度的基础性、统领性作用,完善生态环境规划制度,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转化为布局图、路线图、施工图。
2020年06期 v.45;No.704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54 ] - 殷培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系统性、完备性大幅度提升。这些制度建设成果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为此,建议加强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制度设计的利益协调机制、执行力度量标准与评价方法、制度的适应性管理(组织行为调控)机制等方面的制度理论研究和应用,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发挥制度效能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06期 v.45;No.704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94 ] - 刘雪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念,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上海市金山区作为现代农业和化工产业集聚的地区,近年来,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区一堡"战略定位即努力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围绕领导责任、环境整治、科技赋能、制度创新等重点方面,加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本文介绍了金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
2020年06期 v.45;No.704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6 ]
- 柴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进,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明显成效,指出面对当前一些地方臭氧污染势头上升等现象,要继续按照"三个治污"总体要求开展治理工作,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2020年06期 v.45;No.704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577 ] - 李俊峰;李广;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能源消费强度控制("双控")可以有效地控制我国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推动各级政府逐步摒弃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模式,有效推动我国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并可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过快增长,起到推动经济、能源、环境和气候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十四五"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更应坚持能源"双控"不动摇,发展势头好的地区(例如广东省和浙江省)应该继续维持,各地都要严格控制超低排放行业的产能和产量扩展,为打好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
2020年06期 v.45;No.704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60 ] - 田春秀;
"共赢全球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论断。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成为新型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文章强调了协同控制的重要性,指出其是解决国内污染问题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并就更好地统筹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20年06期 v.45;No.704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7 ] - 许先春;
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底线思维、应对风险挑战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要强化风险意识,坚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坚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管控风险"三管齐下",有效应对生态安全挑战。见微知著,科学预判生态环境风险;未雨绸缪,主动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精准施策,有效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2020年06期 v.45;No.704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3 ] - 刘越;常方;张凌杰;
从理论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宽了民生概念的范畴,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方位角度看待生态环境对人民幸福生活的作用是其基本民生观的重要特征。从实践上看,短期内顺利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长期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民生观的重要表现。本文以全国78个省(区、市)、市、县(区、市)和16个样本点为调研对象,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和"两个正面清单"实践情况深入开展了访谈和问卷调研,一方面梳理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经验做法,同时分析得出基层普遍预计能够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要求但能源结构调整、任务型指标完成仍是难点,且基础设施建设、自然条件本身制约、各责任主体思想认识、制度完善和机制落实等也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总结了截至目前"两个正面清单"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七方面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思路。
2020年06期 v.45;No.704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4 ] - 夏涛;
近年来,十堰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压实污染防治攻坚主体责任;通过强力攻坚五河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保水护水;创新大气环境质量监管工作机制,实行城区重点工地月度考核、工业企业废气减排、机动车尾气治理、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稳步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污染修复治理,有效消除环境风险。此外,推动"两山"实践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全民活动等。十堰市通过把生态功能作为十堰首要功能,把环境保护作为十堰首要职责,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多赢局面。
2020年06期 v.45;No.704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9 ] - 孙志禹;
国家赋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的新使命新任务。本文通过介绍三峡集团在具体实践工作中科学把握"五大关系"这一重要保障,详细阐述了三峡集团近年来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取得的成效与进展,结合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三峡集团参与大保护的工作实际,提出了"四个阶段"的工作构想。
2020年06期 v.45;No.704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62 ] - 王殿常;
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中国三峡集团(简称三峡集团的重要任务,三峡集团在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逐渐形成了"三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互利共赢政企合作模式、厂网一体系统治理模式、保本微利可持续商业模式、产业联盟——社会参与共建模式等方面。下一步,三峡集团将不断探索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污水治理新路径,助力打赢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0年06期 v.45;No.704 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0 ] - 于宏源;
水、粮食与能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最为根本的要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与制约的水资源—粮食—能源安全纽带关系,并且这种纽带关系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水资源安全在水资源—粮食—能源安全纽带中扮演了中心角色。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应积极参与并引领水资源—粮食—能源安全纽带治理。
2020年06期 v.45;No.704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27 ]
- 高建民;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深邃思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丽河北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河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河北。一是为切实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出重拳、下猛药,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等重点任务,坚决摘掉污染"黑帽子"。二是紧紧围绕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战略定位,制定实施"两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意见,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尤其把保障京津生态安全、水源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三水"统筹。三是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努力把雄安新区打造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2020年06期 v.45;No.704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5 ] - 单锦炎;
近年来,浙江省率先在全国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当前,美丽浙江建设面临发展中的布局性、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两山"转化通道有待进一步打通,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浙江省要以"重要窗口"使命担当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一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设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二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三是着力加强美丽浙江建设,打造全域美丽的"诗画浙江"大花园;四是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五是着力深化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06期 v.45;No.704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2 ] - 张智华;
近年来,陕西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强化政治担当,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统筹推进秦岭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保持战略定力,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重点,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深化改革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大局,精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020年06期 v.45;No.704 182-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8 ] - 汤宛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生态保护,2016年8月视察青海时明确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以青海省践行"三个最大"这一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例,总结经验、方法、成效,为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与要求,更好地推动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2020年06期 v.45;No.704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41 ] - 李肇娥;
陕西西咸新区在学习贯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立足建设大西安新中心的发展定位,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这条新路主要体现在西咸新区的城市形态新、发展方式新、治理体系新、治理能力新、干部队伍新等方面。西咸新区将着力落实、走稳这一创新发展路径,争做国家级新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排头兵。
2020年06期 v.45;No.704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23 ] - 刘青松;
文章在区域、流域、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归纳出了五种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主导类型:一是制度引领型,注重发挥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生态文明综合决策机制,建立配套制度体系,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等,统筹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绿色驱动型,重在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三是生态友好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重点打造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四是生态惠益型,主要依托特色生态资源,推动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开发生态产品,推动多样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五是文化延伸型,重点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培育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打造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等。
2020年06期 v.45;No.704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46 ] - 赵笠钧;
党的十九大以来,环境产业心系"国之大者"。在政策引导、市场需要、民生期盼下,超越末端污染治理局限,强化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取得了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等方面。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为此,本文研究提出加快形成"国企进场、民企进化、众企合力"的环境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各类环境市场主体发展,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健全有效支撑环境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市场环境;完善环境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环境领域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0年06期 v.45;No.704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 陆继根;
江苏省环保产业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有着自身特点,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环保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总体要求,加快形成"三院两中心"发展格局,重点打造"五大板块",着力提升"三项能力",做强做优做大环保主业,引领全省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全省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0年06期 v.45;No.704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