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甜;邬志龙;
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全面了解国际绿色发展知识结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2002年至2019年的12011篇英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了绿色发展研究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共现关键词和突现词知识图谱。结果显示:近年来国外绿色发展发文量呈井喷式发展,且多领域、跨学科特征明显,但研究机构与作者合作网络相对离散。绿色发展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行动者网络、环境革新、紧凑型城市、可更新能源、绿色经济等几大聚类。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供应链管理与可持续性研究、发展中国家绿色前景分析、环境政策效应评价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基于此,对未来绿色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宏观经济的绿色转型始终是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新兴产业的绿色革命和环境革新是未来绿色发展的突破方向,农业、林业与生物多样性的气候响应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议题,环境政策的规划设计、执行及适应性管理是绿色发展的有效工具,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未来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本文研究结果有利于科学推进中国绿色发展战略落地实施,为中国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经验借鉴。
2020年04期 v.45;No.702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1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932 ] - 黄德生;刘智超;张彬;冯雁;张莉;
理论上,生态环保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取决于政策类型和力度、产业和企业行业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性因素,从长期综合来看,严格的生态环保政策有利于促进和优化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从生态环保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途径、传导机制、作用条件依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分析解构,研究建立"生态环保政策—企业—产业—经济影响"为主线的逻辑关系链,分析识别生态环保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和关键因素,以期解释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困惑和关键所在,寻找生态环保政策发力点,优化政策制定与实施方式,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研究表明:生态环保政策主要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主要取决于对政策影响的长短期预期、政策成本与技术创新收益对比、企业规模大小和企业性质等条件因素;生态环保政策与产业的升级、转型、转移、淘汰等密切相关,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短期和长期不同的影响;生态环保政策标准要求或实际执行力度差异与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导致的区域环境规制强度差异,是引导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和产业空间布局变化的重要因素;生态环保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变化对投资、企业生产、劳动者消费等产生影响从而显著影响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改变技能劳动、非技能劳动的要素配置特征,并对地区和产业带来差异化影响;生态环保政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等变化,对贸易量和贸易结构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2020年04期 v.45;No.702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40 ] - 庄贵阳;丁斐;
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机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梳理,从效用论的视角分析了经济发展各阶段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种财富的认识转变,指明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条件,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存在的障碍进行剖析,提出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对策建议。
2020年04期 v.45;No.702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586 ] - 马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是绿色发展的真正要义。"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是实现有效率、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应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基础和方向,构建绿色生态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绿水青山"市场机制。
2020年04期 v.45;No.702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82 ] - 王宇;王勇;俞海;
研究减税降费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宏观形势影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基于数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1)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税率有利于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是最值得鼓励的双赢措施,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不考虑行业乃至产品差异性而统一降低税率的做法对污染物产生量的总体影响具有不确定性;(2)税率变动对污染物产生量的负面影响较小,总体看来,总税率、增值税(营业税)税率、所得税税率的变动对大气和水污染物产生量变动的贡献度均小于能源消费量和经济活动水平的贡献度;(3)根据能源消费强度进行分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增值税(营业税)税率对不同行业的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负面影响;(4)降低税率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物产生量也会增加,需要配合更有效的减排措施,研究制定能落实到企业和产品层次的差异化税率调节机制,才能实现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2020年04期 v.45;No.70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1 ] - 马本;孙艺丹;刘海江;孙聪;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政府生态补偿项目。本文系统梳理了其形成过程、体制安排以及历年的政策变化,对政策演进、政策力度、激励约束与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历次的政策调整从政策目标上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导向,丰富了监测与考核的指标体系,并引入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有利于加强对资金用途和使用效率的监督和引导。但作为均衡性转移支付,该项资金的分配方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联性较弱,资金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的效果有赖于更强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议加大激励资金数量和考核制度的作用,动态完善监测和考核指标体系,并对政策效果开展全面和严谨的评估。
2020年04期 v.45;No.702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引用频次:33 ] |[下载次数:744 ] - 张彬;张莉;赵嘉;李丽平;
农产品一直是中美贸易的重要组成,在2020年达成的中美经贸摩擦第一阶段协议中,中国将增加对美国牛肉、禽肉、猪肉等农产品进口。同时,畜牧业又是我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的重要贡献行业,扩大包括畜牧产品在内的农产品进口能够有效从源头减少COD排放和水资源消耗,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本文设置两种情景,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畜牧产品进口替代的环境、经济以及就业影响。计算结果认为在扩大进口的宏观贸易政策背景下,采取畜牧产品进口替代措施是我国从源头减少COD排放和水资源消耗、增加流域环境容量的重要途径。建议:在贸易政策和措施制定中应更多考虑环境因素,统筹考虑环境与贸易利益;研究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扩大进口产品清单,积极支持并采取多种贸易手段扩大畜牧产品的进口;分区实施差异化进口替代策略;实施差异化养殖策略,缓冲进口替代作用对经济、就业和农民收入的短期不利影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年04期 v.45;No.702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0 ] - 韦正峥;黄炳昭;蒋玉丹;郭云;
历年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是分析政府工作重点、民众关切变化的一个窗口。回顾自"九五"以来的《报告》发现,生态环保工作经历了从归为可持续发展、融入宏观经济到成为重点篇章三个阶段,生态环保部分文字数量从"九五"期间的1.96%提升到"十三五"期间的5.06%(2017年占比6.38%,达到最高),关注点从资源综合利用到节能减排,再到现在的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生态"一词平均出现13.2次,并产生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金句"(如蓝天保卫战等)。"十一五"以来,《报告》逐步涉及定量的目标和成效,前期主要讲污染物减排成效,2014年以后则聚焦污染防治,但总体定量表征指标缺乏。"十三五"以来,全国两会代表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明显增加。尽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态环境内容大幅缩减,但是从长远看,生态环境工作任重道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2020年04期 v.45;No.702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0 ] - 程会强;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可以实现协同发展,其本质是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支柱的新型发展模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内在统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一些地区通过实施绿色发展,已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双赢典型模式,如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发展建设等案例,其经验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可资借鉴。
2020年04期 v.45;No.702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16 ] - 石敏俊;杨键军;周丁扬;李抒函;王欣宇;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急需构建服务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摸清绿色发展现状及其变化,诊断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制约因素,探索绿色发展实现路径。本文认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需要解决好降低传统资源产业依赖和减轻环境影响两大主要问题,而结构转型和增强内源性增长动力是绿色发展的核心。本文构建了适用于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菱形模型"框架,并结合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结构转型、内源性增长动力四大要素,构建了服务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分析了2012—2017年绿色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障碍因素。结果显示:2017年鄂尔多斯市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各区旗以相对较高绿色发展水平为主,经济可持续性目标明显强于环境可持续性目标;2012—2017年间,鄂尔多斯市绿色发展水平略有提升,经济可持续性和内源性增长能力有所提高,环境可持续性水平和结构转型水平略有降低,经济可持续性与环境可持续性的目标协调性显著增加,已逐步形成以东胜-康巴什组成的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环境可持续性为该地区绿色发展的首要障碍性因素,经济可持续性的障碍度最弱,环境可持续性和结构转型的障碍度呈持续上升态势,经济可持续性和内源性增长动力的障碍度有所下降。结合各区旗绿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可以将鄂尔多斯市分为经济增长型、环境提升型、结构优化型和内源动力夯实型四类区域,不同类型区域有不同的绿色发展实现路径。
2020年04期 v.45;No.702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555 ] - 廖琪;胡锐;张逸婷;
本文阐述了湖北省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道路上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对策建议。研究认为,虽然湖北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一些结构性、瓶颈性、体制性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建议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打通生态经济链条、健全全民行动体系等方面着手,采取切实行动,推动美丽湖北建设再上新台阶。
2020年04期 v.45;No.702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01 ]
- 张海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自1982年颁布至今,已施行了38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海洋污染防治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本文在梳理了《海洋环境保护法》的1次"大修"和3次"修补"的基本情况和分析了各次修法的时代背景、主要目的和修改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必须进行第二次"大修"。本文分析了再次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必要性,研究提出应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同时建议将《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
2020年04期 v.45;No.702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1473 ] - 徐祥民;初依依;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一直是综合性海洋环境保护法,也应当继续保持其"综合性"定位。根据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按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海洋环境保护法》应当确立海区管理权,明确海区管理局的职权;把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法律化;为海洋环境的多方元共治提供法律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应当对防治海洋污染损害、防治海洋资源损害、保护海洋生态、防治海洋地理环境不利变化等4个环境保护事务领域全面设立行为规范,按照在各事务领域开展环境保护的需要创设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应确立自身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实现海洋环境法体系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良性对接做出安排。
2020年04期 v.45;No.702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920 ] - 王慧;姜彩云;
当前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与资源面临着较大压力,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环境变化、人口数量的持续攀升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影响着现有沿海治理体系。《加州海岸法》的实践经验表明,海岸带管理要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注重优化机构组合,调整职能配置,强化部门间的合作机制,整合气候变化政策。鉴于海岸带区域的综合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单行立法对海岸带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规定并不全面,有必要专门就海岸带区域的管理进行立法,使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执法更有依据。
2020年04期 v.45;No.702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327 ] - 崔金星;
入海排污口监管制度,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和弱项,既有陆源污染物排放监管体制未理顺的原因,也有入海排污口监管缺乏体系化设计、监管手段未聚焦入海排污口"着力点"的局限。陆海统筹视域下入海排污口监管,需在区分技术类型和管理类型的前提下,改变传统"备案+禁限规定"监管要求,衔接入海排污口与陆源污染源监管,确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监管与环评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有效关联的精细化监管的格局。
2020年04期 v.45;No.702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60 ] - 杜辉;何珠琪;
陆海统筹理念为海洋生态环境执法重新界定了空间场景。同时,陆海统筹的空间格局也为海洋生态环境执法提出了明确的变革任务,要求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优化执法体系,以执法实效为中心重新配置执法权,以治理事项为主线开展执法协同联动,以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为基点创新执法机制,提升执法效率与权利保障的强度。为了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执法的优化,既需要从组织法、行为法维度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在回应基层执法需求方面的法治实效,也需要从程序法维度增强陆海统筹空间格局下的执法协同能力,还需要从制度效能维度出发建构多层次的执法精细化机制。
2020年04期 v.45;No.702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486 ] - 李天相;李梓硕;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践中暴露出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加以解决。海洋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效性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中处罚方式过于单一,除罚款外的其他处罚方式可操作性不强;二是《海洋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处罚额度过低,导致行政处罚震慑性不足。在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时,应当关注处罚方式的创新和处罚力度的加强。在处罚方式方面,建议引入声誉罚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在处罚力度方面,将重点放在处罚额度的合理化调整上。
2020年04期 v.45;No.702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47 ] - 张燕雪丹;崔金星;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新格局逐渐形成,体现出生态环境部门承担更大的直接监管责任,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同监管任务加重,以及针对新监管任务需要建构新监管机制等三个特点。在这一新格局下,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直面海洋执法中存在的老问题和新问题,包括海警机构调整带来的执法权行使障碍、地方执法队伍整合后海洋环境执法职能行使不畅、陆上与海上执法之间衔接不良等,通过加强立法、明确委托执法、横向纵向机制构建、监测监视技术手段运用、社会监督等方式,从整体上强化执法,确保监管目的的实现。
2020年04期 v.45;No.702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980 ]
- 刘瀚斌;包存宽;
工业园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集聚区,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园区的环境治理政策。本文在搜集统计我国关于工业园区相关政策文件和分类梳理文本内容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当前工业园区环境治理政策的类型和内容,并从政策体系、政策结构、政策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认为工业园区环境治理政策的优化提升应从构建治理平台、优化政策类型、加强过程治理和加快信息公开等四方面持续深化。
2020年04期 v.45;No.702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97 ] - 韦伟;李锦;
近年来,水污染物减排在我国水环境质量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行的总量减排制度与环境质量改善相关度不高。"十四五"如何建立减排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强化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与水环境质量同步持续改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回顾了总量减排的发展历程和成效,分析了当前水污染物减排的瓶颈,提出了针对"十四五"水污染物减排的六项措施,包括建立"减排-监测-环境质量"联动模式、衔接排污许可制、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扩大实施范围、引入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以及设置差异化的指标考核评价方式。
2020年04期 v.45;No.702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92 ] - 史会剑;于光金;
建立和实施污染物排放"领跑者"标准是创新标准供给机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生态环保整体水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分析了污染物排放"领跑者"标准的研究基础、定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污染物排放"领跑者"标准的制定和产生方式,最后提出了如下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领跑者"标准的建议和对策:一是将污染物排放"领跑者"标准纳入环境标准体系;二是加强污染物排放"领跑者"标准的组织实施;三是建立推行污染物排放"领跑者"标准的相关配套政策;四是实行污染物排放"领跑者"标准动态更新。
2020年04期 v.45;No.702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 ] - 罗锦程;李淑媛;周强;郑洋;蒋文博;矫云阳;
微波消毒技术是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因其具有消毒效果良好、节能环保、操作便捷等特点,在医疗废物管理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医疗废物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着重阐述了微波消毒技术的工作原理、设备结构、工艺流程及其优缺点,同时介绍了微波消毒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创新情况,对未来微波消毒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和医疗废物的精细化管理进行了前景展望,并提出如下建议:优化决策,实现医疗废物微波消毒技术科学精细化管理;完善体系,及时出台与时代相适应的微波消毒技术指导性文件;协调联动,促进医疗废物微波消毒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04期 v.45;No.702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740 ] - 任旭锋;许青兰;王长智;
本文通过优化土壤样品顶空前处理方法和仪器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某废弃农药厂土壤样品中53种有机污染物。根据测定值,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重点对土壤样品中苯、氯苯、甲苯等25种有机物进行了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如果某废弃农药厂地块要用作第一类用地,需要对土壤中氯仿、1,2-二氯乙烷、苯、三氯乙烯和甲苯5种有机污染物做风险管控;如果用作第二类用地,需要对土壤中氯仿和甲苯2种有机污染物做风险管控。
2020年04期 v.45;No.702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19 ]
-
<正>2020年5月25日下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开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我们看到,受到疫情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想请您介绍一下生态环境部将怎样进一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谢谢您。
2020年04期 v.45;No.702 15+55+60+98+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 ] <正>2020年6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庆祝建党99周年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两优一先"表彰大会,表彰2020年生态环境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组织。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大会,并为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他强调,生态环境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充分发挥政治机关作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生态
2020年04期 v.45;No.702 13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成立于1989年,首任主任为曲格平先生。政研中心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和管理支持机构,负责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承担生态环境部重要文件和材料、年度工作报告和工作要点、重要讲话文稿的起草工作;承担生态环境战略、政策、法治、体制等调查研究、成效评估与技术支持工作;承担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工作;为生态环境部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承办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2020年04期 v.45;No.702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 ] <正>2020年6月1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举办第十五期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大讲堂,邀请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环境发展中心原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合规审查委员会原主席兼执行局局长唐丁丁做"新形势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专题讲座。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政研中心吴舜泽主任出席会议,田春秀副主任主持会议,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讲座并进行交流。
2020年04期 v.45;No.702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2 ] -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一直围绕财政、税费、价格、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保投融资、生态补偿等多领域全方位持续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主持开展了环保公益项目"我国环境经济政策总体设计与示范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为生态环境部和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和实施相关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服务。学科亮点学科亮点研究提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方向和任务开启绿色金融研究先河,将赤道原则引入中国,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提出环责险事故风险定价方法构建企业环境信用制度与评价标准,促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发展提出经济学定屋评估及生态环境价值核算方法
2020年04期 v.45;No.702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