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创办日期: 1976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刊期:双月刊
电话:010-84634241
Email:hjykcxfz@126.com
CN 11-5337/X
ISSN 1673-288X

访问量:118814

特稿

  •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

    柴发合;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基础上,展望提出新时期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主要经历了消烟除尘构建大气环境容量理论(1972—1990年)、分区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见顶下降(2001—2010年)、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1—2020年)四个阶段。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下,在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情况下,更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大气污染减排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低碳少污,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弄清大气污染来源成因,为科学治污提供坚实基础;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属地责任,联防联控,改善局地质量,降低区域间相互影响;智慧监控,数据归真,强化污染源监管。

    2020年03期 v.45;No.701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引用频次:96 ] |[下载次数:3673 ]

散煤治理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影响因素及污染物减排贡献分析

    杜晓林;冯相昭;王敏;赵梦雪;王鹏;梁启迪;

    截至2018年采暖季结束,清洁取暖工作总体开展较好,北方15省区市清洁取暖率达到50.7%,《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设定的中期目标已基本实现。从区域层面看,清洁取暖率排序依次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4%)、西北地区(49%)、东北地区(35%);从省级层面看,清洁取暖率差异较大,农村地区提高最大的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农村清洁取暖增长率几乎为零;从城市层面看,试点城市、"2+26"通道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明显高于其他一般城市。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地方清洁取暖率较为明显的因素是经济水平、气象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资金投入越高、各地区冬季气温越低、城镇化率越高、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地区的清洁取暖工作推进越积极,清洁取暖率越高。清洁取暖污染物减排贡献量化分析发现,清洁取暖对烟(粉)尘减排19.23%,贡献最为显著;对二氧化硫减排5.33%,也比较突出;对氮氧化物减排贡献较为一般,减排量占比0.8%。建议重点关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情况,重点考虑如何在现有资金条件下保证清洁取暖的可持续性效果,完善地方环境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2020年03期 v.45;No.70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98 ]
  •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清洁取暖补贴效果量化评估

    王敏;冯相昭;杜晓林;赵梦雪;王鹏;梁启迪;

    财政补贴是顺利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本文综合运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等计量模型统计方法,量化评估了清洁取暖补贴措施对试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发现:清洁取暖补贴对试点城市采暖月CO、PM_(10)和PM_(2.5)浓度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且对第一批试点城市的贡献更大,使得第一批试点城市采暖月CO、PM_(10)和PM_(2.5)浓度分别较补贴前显著降低0.411mg/m~3、22.53μg/m~3和15.45μg/m~3,对污染物浓度下降的贡献度分别为56.0%、65.2%和49.8%;清洁取暖补贴对第一批试点城市采暖月SO_2浓度的改善效果不显著,却使第二批试点城市采暖月SO_2浓度较补贴前显著降低24.53μg/m~3,对SO_2浓度下降的贡献度为55.2%;清洁取暖补贴效果是地方重视程度、治理能力、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以及气象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第一,构建和完善差异化补贴机制;第二,优化调整清洁取暖补贴资金使用方式;第三,引导地方政府探索建立中长期清洁取暖财政补贴机制。

    2020年03期 v.45;No.701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91 ]
  • 冬季取暖“煤改气”实施现状与案例地区经验做法探讨

    冯相昭;赵梦雪;王鹏;杜晓林;王敏;

    得益于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的日益完善,近年来"煤改气"工作取得了长效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别从市级、县级层面选取河南省焦作市、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开展调研分析和案例评估。研究发现,通过健全改造管理机制、精细化设计补贴政策、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和加强地方宣传引导,案例地区冬季取暖清洁化水平大大提高,散煤污染排放显著减少,农户燃气取暖成本相较改造前未明显增加。由此建议,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造方式;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实行奖惩管理措施;加强安全监管,完善售后保障服务;完善可持续奖补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采用多元化措施,提高气源保障能力;加强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

    2020年03期 v.45;No.70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483 ]
  • 典型区县农村冬季取暖“煤改电”推进案例分析

    赵梦雪;冯相昭;杜晓林;王敏;周景博;王鹏;李珊珊;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冬季取暖"煤改电"持续推进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不过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选取石家庄市无极县、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调研分析和经验做法案例评估,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发现,通过健全改造运作机制、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创新设备推广方式、精细化财政补贴政策和提高售后保障服务,无极县与门头沟区有效降低了农户设备购置成本和取暖设施运行成本,大幅削减了散煤用量,系列做法获得了农村居民的支持。同时研究指出,工程改造复杂且难度大,要凝聚多方改造合力;不同改造设备的取暖效果差异较大,要加快相关经验借鉴推广和改造后评估;低收入群体对政府财政补贴依赖性大,要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改造设备购买、更换、维修机制不够健全,要积极推动采购方式创新,加强设备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2020年03期 v.45;No.70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689 ]
  • 北方试点地区农村散煤治理的政策回顾与展望

    卢亚灵;周思;王建童;李勃;

    北方地区农村散煤采暖污染治理及冬季取暖清洁化改造是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和实现农村能源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北方试点地区农村散煤治理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显现一些问题。本文根据政策发布时间系统梳理了我国散煤治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在总结整体治理进展及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北方试点地区农村散煤治理存在清洁取暖成本超出居民经济承受能力、散煤复烧风险大等问题。建议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以奖代补、创新金融模式等方式建立长效化机制解决相关问题。

    2020年03期 v.45;No.701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2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657 ]
  • 北方农村煤改清洁能源不同技术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对比

    单明;刘彦青;马荣江;邓梦思;丁星利;杨旭东;章永洁;叶建东;

    近几年北方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不同地区所采用的技术种类繁多,效果也有很大不同。及时总结并合理评估不同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对各地区科学合理地选择后续清洁取暖技术路径,确保清洁取暖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长期实效都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调研、实测和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燃气热水锅炉、生物质颗粒取暖炉、蓄热式电暖气、低温空气源热泵热水机、低温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太阳能集热器+低温空气源热泵热水机耦合系统共计6种典型方案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同时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用户使用特性等总结出不同技术方案的适用性。综合来看,生物质颗粒取暖炉及低温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在经济性上具有显著优势,且更加适用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清洁取暖技术路径的制定、节能技术的开发及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还需要在充分考虑地区发展水平、空气质量要求、群众取暖需求、能源供应条件和潜力等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0年03期 v.45;No.701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7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664 ]
  • 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区域性典型案例实施方案及经验总结

    单明;刘彦青;孙涛;李鹏超;聂亚洲;杨旭东;刘海燕;牛小化;

    目前,我国已有43个县、市入选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随着农村清洁取暖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总结不同试点地区在技术路径、实施方案、推进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完成及其他地区未来清洁取暖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20年3月26日召开的北方农村清洁取暖经验交流会上所介绍的8个专题报告,从清洁取暖整体进展、典型案例经验分享、企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文中所提到的5个典型区域性案例都能依据本地资源状况和经济水平等因地制宜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村清洁取暖模式,在有序推进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实施路径,并结合企业的力量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方案和运营模式,为清洁取暖注入新的资金动力,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对清洁取暖的参与度,也有效改善了农户的室内热舒适性、空气质量和居住水平,提升了农户满意度和接受度。

    2020年03期 v.45;No.701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657 ]
  • 北京市城乡供热取暖清洁化历程及启示

    周扬胜;

    本文介绍了北京市供热采暖清洁化改造的背景、发展阶段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1998年,北京市以实施控制大气污染紧急措施为契机启动供热清洁化工作。1998—2019年历经20多年,持续推进市区热电厂、燃煤锅炉和远郊新城燃煤锅炉供热、市区4个区平房和农村地区散煤采暖清洁化改造,全市完成总容量63370MW(90528t/h)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城乡散煤清洁能源替代124万户,全市城乡清洁供热采暖比例从零起步达到99%。2019年与相应年份污染物浓度比较,SO_2比1998年下降了96.7%,NO_2比1998年下降了50%,PM_(10)比2000年下降了58%,PM_(2.5)比2013年下降了51.3%。基于北京市供热清洁化历程特点分析,提出了持续推进北方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城乡供热清洁化对策建议。

    2020年03期 v.45;No.701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90 ]
  • 北京市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方式及成效

    李文超;王梁;靳立;

    按照国务院"大气十条"的要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年,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特别是2016年大规模开展"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后,全市完成了约80万户清洁能源采暖改造,已经基本实现了平原地区无煤化、能源现代化的目标。北京市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顶层设计、及时开展技术路线研究和全程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清洁取暖设备高效节能运行、取暖效果群众满意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

    2020年03期 v.45;No.701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1 ]
  •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和印度能源发展对比研究

    郭茹;邵光辉;吴文昊;曹晓静;

    能源转型是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相似的能源转型挑战。本文利用能源发展指数(Energy Development Index,EDI)方法,从能源可获得性与可负担性两个维度衡量比较了中印能源发展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能源发展在总体上落后于中国,其主要差距表现在能源价格与能源结构两方面。其中,印度能源价格呈增长态势,2010—2014年年均增速达9.6%;而中国能源平均价格整体呈下降趋稳态势(除煤气价格外)。同时,印度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传统生物质能源占比较高,是中国传统生物质能源占比的6.6倍(2017年)。研究指出,从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是中印两国提升能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和现代能源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两国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合作共同解决能源可持续转型问题,携手实现全球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0年03期 v.45;No.701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60 ]

生态环境战略与规划

  •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于状态、特征与制约的文献综述

    崔奇;俞海;王勇;李海英;赵子君;

    文章基于文献综述梳理和探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研究现状、状态水平、空间格局及制约因素等,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略滞后于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服务是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下游更易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中游面临产业结构固化的困境,上游发展绿色经济动能乏力;长江经济带既有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形成了较难转型的路径依赖,在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协调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和热点进行述评,以期为长江经济带在多重目标下寻找平衡,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0年03期 v.45;No.701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2612 ]
  •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对策研究

    黄报远;卢显妍;陈桐生;刘伟民;卢萃云;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度发达,区位优势特征明显,自然资源禀赋优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科技创新要素聚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和腹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内外部条件。但长期高速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历史欠账较多,重要生态空间和典型生态系统受到侵占与挤压,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优化,生态环境共治共享机制不健全。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亟须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健全相关评价体系和政策体系,并在生态空间管控、绿色产业发展和联防联治方面创新有效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用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2020年03期 v.45;No.701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1081 ]
  •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与展望

    黄燕;卓明;张雍;陈琴;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在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宏观引领作用。为查找规划实施薄弱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本研究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开展规划中期评估研究。结论表明:该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均完成较好,"三大战役"进展明显,制度改革不断突破,"三大工程"扎实推进。针对管理制度、环境质量、基础能力等六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严格调度考核、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碧水行动等八项对策建议。

    2020年03期 v.45;No.70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2 ]
  •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在我国环境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刘亚非;马德彭;刘新罡;

    环境系统属于复杂系统,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考虑到了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演化的重要贡献,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阐明了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梳理了CAS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主要针对流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城市规划等问题分析CAS理论在我国环境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理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研究认为,CAS理论在研究环境系统演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当前我国对CAS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土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的模拟过程以及探究相关变化的驱动力等方面,并建立了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人文因子之间的关系。除水土资源系统外,CAS理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类比CAS理论在城市的应用模式,CAS理论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农村地区垃圾管理、新农村建设用地扩张等方面。

    2020年03期 v.45;No.701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32 ]
  • 北京市2017年动态交通流模型开发和模拟

    王燕军;何巍楠;赵晋;程颖;吉喆;解淑霞;

    为了深入细致地把握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特征,本文基于不同的交通流数据采集和获取方式,建立了北京市主要路网上不同类型车辆交通流预测算法,并通过与交通调查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开发了北京市2017年动态交通流模型,并对北京市路网上不同类型车辆典型交通流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2017年动态交通流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和预测北京市不同类型机动车交通流变化趋势,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北京市2017年动态精细化交通排放清单打下基础。

    2020年03期 v.45;No.701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3 ]

生态环境政策

  • 关于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孙炳彦;

    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关系到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及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非常重要。但同时,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涉及面广,欠账多,管理能力弱,工作难度大。本文在对形势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就加强监督管理、理顺优惠政策、完善政策制度设计和有针对性地建立工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0年03期 v.45;No.701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1315 ]
  • 新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技术适应性研究

    董亚明;李爱英;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新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主要特征、排放情况、处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新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工艺选择及运行情况、达标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新疆资源、人口、经济、土地性质、地形地貌、进水水质条件及出水水质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新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思路,并鼓励推广应用农村生活污水回用技术,以期为新疆农村生活污水的优化处理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45;No.701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55 ]
  • 我国电镀行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对策

    郭瑞;矫云阳;杨强威;靳晓勤;

    本文系统研究分析了我国电镀行业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现状及主流的电镀污泥利用处置技术,从技术和管理角度探讨了电镀行业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堵点和盲点。2017年我国电镀行业共产生226万吨电镀污泥,除黑龙江和天津外,其他各省区市电镀行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充足。针对电镀行业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非法转移倾倒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产生者责任延伸制、鼓励电镀行业危险废物源头减量、推进危险废物精细化以及物联网智能化过程管控、完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标准体系等政策建议。

    2020年03期 v.45;No.701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492 ]
  • 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污染成因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聂英芝;刘艳君;赵力;张雷;程才;严玢尧;

    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家及吉林省对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质目标要求、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基础上,识别影响从2010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期间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从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种植面源污染、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支流污染、黑臭水体、水源地安全隐患等方面,辨析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所在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污染成因,研究提出消除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的防治对策建议,为推动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质改善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45;No.701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339 ]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二次PM_(2.5)影响预测方法比较研究

    易爱华;陈陆霞;李飒;

    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二次PM_(2.5)影响预测问题给出了模型模拟法和系数法两种解决方案。在详细介绍模型模拟法和系数法的基础上,对两种方法预测同一项目时预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就二次PM_(2.5)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AERMOD系数法计算结果较CALPUFF模型模拟法计算结果偏保守;两种方法在预测二次PM_(2.5)日均浓度时比值范围为0.08~5.16,均值为2.35;在预测二次PM_(2.5)年均浓度时比值范围为0.89~26.22,均值为10.71;两种方法在预测二次PM_(2.5)日均浓度时差异较小。

    2020年03期 v.45;No.701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71 ]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王睿;谭映宇;王震;李亚;任旭锋;徐佳佳;

    本文以瑞安丰湖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探讨了组合型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效果。该项目采用生态浮床、微孔曝气、微生物菌剂等多种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对受污染的城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河道中的污染物首先可作为生态浮床中挺水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挺水植物的根系则可为微生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微孔曝气则大幅度提升河道水体的溶解氧(DO)浓度,从而进一步改善水体的透明度,促进挺水植物的成长、增强微生物的活性,最终整体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并使其形成良性循环。运行结果表明,主要目标水质指标COD_(Mn)和DO的改善程度分别为28%和292%,水体清澈度和透明度大大增加,黑臭消失,水体感官明显改善。

    2020年03期 v.45;No.701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2K]
    [引用频次:27 ] |[下载次数:1288 ]
  • 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挑战及对策研究

    李爽;刘伟玮;付梦娣;李博炎;任月恒;朱彦鹏;

    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关系紧密,如何统筹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总结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从建立社区沟通与参与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改善社区社会服务水平、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五个方面为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本研究旨在推动自然保护区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保护区社区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03期 v.45;No.701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11 ]
  • 河北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动态监测

    栾卓然;

    自然保护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自然保护地事业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自然保护地的动态监测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河北省目前有39个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包括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26个省级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6757平方千米,具有类型多、数量多、分布广、面积大的特点,这给动态监测和保护工作带来难度。本文分别选用2017年和2018年的GF-1、GF-2、ZY-3、ZY-02C共245景卫星图像,在进行正射校正处理的基础上,解译提取各类自然保护地不同功能区的人类活动变化图斑,并对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

    2020年03期 v.45;No.701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4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94 ]
  • 新疆开都—孔雀河流域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马玉其;王军政;程勇;王新友;陈小强;崔华;叶朝霞;

    本研究以新疆开都—孔雀河流域为研究区,针对流域不同保护目标,采用定额法、阿克苏水平衡站公式和阿维里扬诺夫公式三种方法,分别估算了生态红线区和生态敏感区的生态需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红线区平均需水量为13.82×10~8m~3,生态敏感区平均生态需水量为2.06×10~8m~3,且潜水蒸发法中的阿克苏水平衡站公式的计算值与平均值最为接近。由于干旱区降水量稀少,天然植被生长完全依赖地下水,一般采用潜水蒸发法间接计算植被的生态需水量,在植被需水定额不好确定的情况下,更是首选潜水蒸发法进行生态需水量的估算。研究成果可以为孔雀河生态输水工程和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03期 v.45;No.701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24 ]
  • 露天煤矿排土场干草转移对坡面草本层重建与土壤改良研究

    刘丹;杨兆青;荣正阳;梅静;陆兆华;

    生态恢复是一个过程,通常以植被恢复为主。大多已采取植被恢复措施的排土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矿区生态条件,但仍普遍存在因重树木、轻草本导致的群落结构单一、土壤三相失衡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本文以已开展生态恢复的内蒙古北电胜利半干旱典型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干草转移实验重建坡面草本层,提高坡面生态稳定性。研究表明,干草转移可以有效改善排土场边坡生境条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营养条件,提高草本植物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排土场干草转移实现了边坡草本层重建及水土流失控制的双赢。

    2020年03期 v.45;No.701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91 ]

全球环境治理

  • “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美国做法及其对我国臭氧污染防控的启示

    王鹏;王敏;冯相昭;赵梦雪;杜晓林;

    平流层臭氧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可侵入对流层,严重情况下会引发近地面监测点位的臭氧浓度超标。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将上述事件称作"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以下简称"例外事件"),并于2018年颁布了《关于可能影响臭氧浓度的平流层臭氧侵入例外事件申请陈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文结合美国相关实操案例,详细阐述了"例外事件"的识别、判定技术和业务化处理流程及其对我国探索开展"例外事件"剔除工作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臭氧污染管控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以下结果:一是"例外事件"不定期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直接导致受影响区域近地面监测点位臭氧浓度异常超标,影响臭氧达标限值的设定,不利于客观公平地开展空气质量达标考核工作;二是美国依托多种监测手段和模式方法,已针对"例外事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判定指标体系及规范的业务化流程,可直接扣除此类事件导致的臭氧超标数据;三是美国现有实操案例多为解决平流层臭氧侵入导致西部高海拔地区(如怀俄明州、犹他州等)近地面臭氧浓度超标的问题。地方空气质量管理机构只有在"例外事件"发生期间臭氧浓度处于年度排名前四位时,才会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专家开展"例外事件"的证据搜集和申请工作。"例外事件"美国做法对我国的启示是:尽快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我国"例外事件"的回溯分析,重点关注春末和冬初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轻度污染天气,尽快形成我国"例外事件"的识别判定技术规范与要求,并建立健全"例外事件"管理机制,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2020年03期 v.45;No.701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49 ]
  • 我国与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策略研究

    李媛媛;姜欢欢;李丽平;黄新皓;刘金淼;

    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是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点对象之一。目前我国已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培训等方式与部分国家开展了气候变化合作,但总体来看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其合作需求了解得尚不够深入,且缺乏整体系统性的谋划和战略。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和分析现有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求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未来,我国可通过在现有合作框架下与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展开气候合作,打造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不断优化和深化目前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提高合作的针对性;通过抓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等方式不断加强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影响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在气候治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开展多方合作;鼓励私营部门交流,增强互信程度。

    2020年03期 v.45;No.701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6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重点学科: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

    <正>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十二个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始终致力于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大气环境管理等方面,为生态环境部重大决策出台和重要文件起草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政研中心相继开展相关研究数十项,出版中英文专著10余部,公开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1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务院和生态环境部领导批示。

    2020年03期 v.45;No.701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3 ]
  • 第二批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方案讨论视频会召开

    <正>2020年5月12日,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召开了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项目第二批试点工作方案讨论视频会。来自上海市、四川省、江苏省、湖北省等第二批试点地区和天津市、安徽省、广东省、陕西省等拟申请第三批试点地区的生态环境系统有关单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吕忠梅副主任、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南京大学毕军教授等专家对各地试点方案进行了点评。会议由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王开宇副司长主持,别涛司长出席会议并致辞。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党委副书记胡军以及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全体人员参加会议。

    2020年03期 v.45;No.701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4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正>2020年4月28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以下简称资环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主持签署仪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资环所所长高世楫、副所长谷树忠、李佐军、常纪文和所长助理郭焦峰,政研中心副主任田春秀、党委副书记胡军、副主任李文强出席签署仪式,资环所及政研中心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代表参加了签署仪式。仪式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隆国强副主任和庄国泰副部长分别致辞。

    2020年03期 v.45;No.701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1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科品牌——《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专报》2018年全年目录

    <正>《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选题紧扣环境管理的"当务之急",围绕生态环保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生态环境部履行生态环境管理职能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把握重点、有的放矢。纵观历年《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既是一份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内部资料,同时还记录着生态环境政策研究领域的发展足迹,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以下为《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2018年全年目录。

    2020年03期 v.45;No.701 66+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第十五期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沙龙:欧盟绿色新政进展及其影响和借鉴

    <正>2020年4月2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围绕"欧盟绿色新政进展及其影响和借鉴"主题举办了第十五期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沙龙。沙龙由政研中心副主任田春秀主持,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出席会议。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

    2020年03期 v.45;No.701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2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召开生态环境政策地方联络样本点一对一交流研讨会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于2020年5月13日、15日和19日,分别与江苏省昆山市、贵州省贵阳市和上海市金山区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了生态环境政策地方联络样本点(以下简称政策联络点)一对一交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生态环境部门、发改部门、经信部门、投资促进部门、工业园区管委会等代表参加。会议由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主持会议,副主任田春秀、各部门负责人和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2020年03期 v.45;No.701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9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科品牌——《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专报》2019年全年目录

    <正>《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选题紧扣环境管理的"当务之急",围绕生态环保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生态环境部履行生态环境管理职能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把握政策重点、有的放矢地落实生态环保工作。纵观历年《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既是一份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内部资料,同时也记录着生态环境政策研究领域的发展足迹,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以下为《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2019年全年目录。

    2020年03期 v.45;No.701 102+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科品牌介绍——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沙龙

    <正>"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沙龙"作为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科品牌,紧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热点问题,定向邀请政策制定者、研究学者、企业、地方等政产学研的不同群体,开展互动交流,形成分析研究报告。生态环境部领导指出"…沙龙是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制度性研讨会。回应和探讨一些生态环境及其相关领域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针对性强,较好发挥了智库作用"。目前已举办15期"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沙龙"活动。

    2020年03期 v.45;No.701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1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简介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成立于1989年,首任主任为曲格平先生。政研中心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和管理支持机构,负责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承担生态环境部重要文件和材料、年度工作报告和工作要点、重要讲话文稿的起草工作;承担生态环境战略、政策、法治、体制等调查研究、成效评估与技术支持工作;承担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工作;为生态环境部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承办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2020年03期 v.45;No.701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青年干部代表参加生态环境部纪念“五四”青年节生态环保青年铁军汇报会

    <正>2020年5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纪念"五四"青年节生态环保青年铁军汇报会。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孙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主持,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刘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生态环境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吴海英,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庄国泰,总工程师张波均出席了会议。驻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部机关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团(青年)组织负责同志和青年干部代表在主会场或视频分会场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0年03期 v.45;No.70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 ]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征稿启事

    <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76年创刊,由生态环境部主管、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337/X,双月刊,每双月16日发刊。欢迎国内外学者惠稿交流。办刊宗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旨在面向各级政府、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际组织和企业等部门大力宣传、解读党和国家的环境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领域各学科研究人员提供学术展示交流平台,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决策与管理者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2020年03期 v.45;No.701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科品牌介绍——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大讲堂

    <正>"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大讲堂"作为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学科品牌,以我国生态环保事业为核心,以学习型研究单位建设为导向,邀请环境、哲学、社会、经济等领域知名专家,就相关领域热点问题、最新观点、研究进展等作深度专题报告,为大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从各领域名师大家的深邃思想中汲取灵感,在多学科交叉学习中探寻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新理念,打造政研人的思想盛宴。截至目前,"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大讲堂"主要活动如下:2019年5月5日,政研中心举办第13期"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大讲堂",邀请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曲久辉院士作"水环境科技创新:认识、理念和技术"专题讲座。政研中心吴舜泽主任主持会议。

    2020年03期 v.45;No.701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9 ]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简介

    <正>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以下简称管理分会)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最早成立的分支机构之一,主要任务是推动环境管理学科发展,打造环境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咨询服务。管理分会的依托单位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多年来,管理分会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指导下,依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学科资源和学术平台,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和环境管理研究工作,较好地推动了环境管理学科的发展。

    2020年03期 v.45;No.701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 ]
  • 关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开展征文活动的通知

    <正>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以下简称管理分会)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最早成立的分支机构之一,主要任务是推动环境管理学科发展,打造环境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咨询服务。管理分会的依托单位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多年来,管理分会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指导下,依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学科资源和学术平台,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和环境管理研究工作,较好地推动了环境管理学科的发展。

    2020年03期 v.45;No.701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 ]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重点学科简介——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能源环境气候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大气环境管理等方面,为生态环境部重大决策出台和重要文件起草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开展相关研究数十项,出版中英文专著10余部,公开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1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务院和部领导批示。

    2020年03期 v.45;No.701 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