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宏观经济走势与新增长动能刘世锦指出,了解经济形势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背景。近年来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要有战略定力,从长远的视角来看短期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增长阶段的转换,这样的变化符合经济增长的规律,也已被日本、韩国等东亚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经验所证实。要看到经济增速变化背后的结构调整,需求结构、供给结构、金融结构的相继调整体现了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在结构调整下,过去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几大需求来源有所减弱,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2020年01期 v.45;No.699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正>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何建坤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课题,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今天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减排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经济、能源、环境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协同治理,加快能源和经济发展的转型。他认为,中国要重视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达标,尤其是要争取二氧化碳排放早日达峰。他主张,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关切,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为保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中国贡献、提供中国经验。
2020年01期 v.45;No.699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8 ] -
<正>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财政金融政策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白景明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必然性,提出财政政策应当在节能环保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他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高度的资源消耗,我国平均GDP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尽管环境治理卓有成效,但是跟国际上比还是有显著差距。宏观经济稳增长的核心问题是调节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市场存在调节供需和消费的内在动力,但是缺乏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冲动。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大亮点之一。他强调,财政政策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手段,应持续加大环保支出的力度,提高环保支出的政策精准性,加强支出绩效管理,同时做好环保支出和环境税政策之间的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作用。
2020年01期 v.45;No.699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 ] <正>主题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刘友宾首先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他指出,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环境决策科学有效的重要举措,是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的重要补充,也是减少生活性污染排放的重要力量。他认为,积极引导和推动公众参与,实现政府主导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良性自治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生动局面,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2020年01期 v.45;No.699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83 ]
- 刘世锦;
增长阶段的转化导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由此推动了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金融结构"三只靴子"的转化,中国经济触底并保持中速增长的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减少收入差距。本文提出了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六大新动力,并建议要确立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双高"目标,才能充分释放新增长动能,推动中国经济有活力、有韧性、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2020年01期 v.45;No.69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30 ] - 刘友宾;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本文在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及当前工作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下一步继续营造生态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和社会氛围提出具体工作建议。
2020年01期 v.45;No.699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844 ] - 夏光;
生态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了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各种制度规范和保障条件。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谋篇布局之年,其作用日显重要。生态环境政策本质上是一个"传动系统",把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动力传递到每个行动者,这些动力分为"推动力、拉动力、行动力"。推动力类政策的特点是限制性和强制性,包括产业政策、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督察问责制度等。拉动力类政策的特点是引导性和自愿性等,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创建活动、生态补偿、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行动力类政策的特点是基础性和持久性,包括绿色教育、信息公开、信用评价、社会舆论监督等。生态环境政策的发展路径是"协同推进、整体优化"。建议对生态环境政策进行机制化管理,开展储备、评估和清理等工作。为此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政策制定出台工作的统筹,注重建设生态环境政策研究力量。
2020年01期 v.45;No.69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99 ] - 吴舜泽;申宇;郭林青;邢晶晶;
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发展进程,总结了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的特点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新时期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的推进方向。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主要分为探索起步阶段(1972—1983年)、初创建立阶段(1984—1991年)、框架完善阶段(1992—2002年)、提升发展阶段(2003—2012年)、改革突破阶段(2013年至今)五个阶段,而随着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的发展,环境战略理念与环境政策导向都发生了转变。文章指出,未来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政策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重视推动制度重构和绿色转型,推动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强化制度政策的内生动力,加强政策统筹协同。
2020年01期 v.45;No.699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090 ] - 王勇;
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议题。本文从绿色发展的内涵实质、评估工具和方法以及绿色发展路径三个层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力图呈现国内关于绿色发展研究的进展脉络,明晰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概念构成、内涵维度、理论辨析和演化脉络四个方面阐释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理论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与主流经济发展理论的衔接存在较大距离。关于绿色发展评估,主要从投入产出效率、综合绩效、环境与经济协调三个视角进行,但是目前仍然缺少一个兼顾地域差别的公允性工具和方法。针对绿色发展路径的研究呈现出理论机制较少、实践路径较多的特点,但实践路径的研究仍较为宏观和宽泛,中微观尺度的研究较为欠缺。这些都有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深化和拓展。
2020年01期 v.45;No.699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引用频次:47 ] |[下载次数:1786 ]
- 孔祥涛;
"邻避"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尚未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必然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邻避"风险是环境社会风险中的一个部分,呈现独特的演化规律。环境风险是"邻避"风险的原始起点和内核,其他风险附着于环境风险之上,在信息传播和抗议活动过程中相继卷入,形成"漩涡场效应"。我国的"邻避"突发事件反映了当前发展阶段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具有明显特点和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防范化解"邻避"风险,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创新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集成协同威力。
2020年01期 v.45;No.699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82 ] - 王华;
环境制度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我国环境制度建设的三个根本性目标:一是具备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制度功能;二是能够促进改善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率,使整体社会福利最大化;三是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本文还对我国环境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2020年01期 v.45;No.699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37 ] - 张军;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线上的一员,成都市生态环保人必须立足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坚持绿色发展,探索超大城市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新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把制度执行到位,将政策贯彻到底,最大限度激发制度的效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2020年01期 v.45;No.699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525 ] - 贾如;郭红燕;李晓;
本文基于课题组2019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公众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和公共领域环保监督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态度和环境知识水平均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但环境状况感知和对政府环保工作力度评价等外部因素对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公共监督参与行为受对周边污染企业感知的影响更大,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受感知到的当地环境问题影响严重程度的影响更大;公众对中央政府环保工作力度的评价与公私领域环境行为呈正相关,但公众对所在地政府环保工作力度评价与通过媒体和体制化渠道进行环保监督的行为呈负相关。此外,在社会人口特征方面,年龄与公私领域环境行为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对公私领域环境行为的影响方向存在差异。
2020年01期 v.45;No.699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890 ]
- 刘智超;杨姝影;王宇;文秋霞;夏扬;
整体看来,财政节能环保支出总体上升,增速逐年下降,未明显向污染防治倾斜。分区域看,全国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区市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省际差异显著,稳定性不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化严重,相对地方财政支出增长不稳定。因此,建议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科目名称要统一规范,公开数据应全面、完整,防止在对地方政府节能环保投入情况进行评估时出现概念混淆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同时为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强化公众监督,建议定期对31个省区市政府节能环保投入情况进行评估,对未实现"两个确保、一个力争"的省份进行排名,并将全部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2020年01期 v.45;No.69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26 ] - 文秋霞;杨姝影;朱鹤;冯雁;刘智超;夏扬;
学界和社会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利好均无异议,但对短期影响各方观点不一,其定量研究不足。我们利用宏观经济、金融监管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关数据,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和GDP等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提出,应正确认识和充分肯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正向效果,保持战略定力,在后续工作中坚持分类施治、精细治理,并协同促进关停企业与就业转移,加大财政对环保产业和污染企业环保设备升级换代的支持力度。
2020年01期 v.45;No.699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320 ] - 曹凤中;
本文在回顾和论述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欧盟整合性产品政策的实施经验,即通过政策整合的方式,对产品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到销售、使用和废弃各个阶段进行协同管理,以减低产品的负环境影响,分析了中国产品控制政策的创新手段——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本质特征,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产品控制政策相关建议:第一,探讨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工作的理论基础,进行顶层设计;第二,构建政府跨部门协同运行机制;第三,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信息传递机制;第四,制定的目录政策需要向法律延伸。
2020年01期 v.45;No.69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7 ]
- 翟勇;
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已经形成以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三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法律和法治体系。但就目前三方面内容看,一是污染防治类法律相对较为完善,各项相关法律经过不断修改已经日益完善;二是资源类法律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但从以资源利用为主进行规范向全方位资源高效、合理利用过渡尚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有关资源战略储备、修复生态和资源效率方面的内容缺失;三是生态类法律,就目前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因起步较晚,一些法律尚处于空白状态,体系尚未形成,亟待加快制定完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法治能力建设有了明显的改观,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形成过程中日益补充完善、形成体系;二是由模式概念立法向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三是重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规则制定。此外,在立法理念、立法方法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020年01期 v.45;No.699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282 ] - 王凤春;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过程,指出了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和环境法律体系转型中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即有关生态文明制度的概念和规范进入环境法律后,新旧法律概念和规范的交叉重复及冲突的问题;有关党的全面领导和监督如何纳入环境法律文本,如何同环境法律的行政法基本属性调和的问题;有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普遍要求同地方环境治理实际能力差距扩大的问题。
2020年01期 v.45;No.699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73 ] - 贺蓉;徐祥民;王彬;王卓玥;张昱恒;崔金星;
本文将排污许可制度立法经历的三十年划分为产生、发展和改革三个阶段,分别梳理了这三个阶段的立法背景和立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主要过程,并总结了每个阶段的立法特点。通过研究排污许可制度的立法脉络,厘清《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中主要内容的发展轨迹,指出立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是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明确排污许可制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关系;二是完成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三是强化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加强排污许可制度的监管与执法,厘清法律责任。
2020年01期 v.45;No.699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668 ] - 王彬;杨生光;
对拒不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本文分析明确了三个问题:一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罚款,仅适用于"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物拆除施工"两种情形;二是法律并未禁止地方性法规对拒不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的行为规定行政处罚;三是不能将重污染天气应急作为"紧急状态",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拒不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的行为实施行政拘留。
2020年01期 v.45;No.699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3 ]
- 张彬;张莉;赵嘉;李丽平;
在需求引领下,环境与贸易投资国内外研究保持与实践同步,并通过研究不断丰富环境与贸易投资内涵与外延。与国际研究相比,国内环境与贸易投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与世界基本接轨,且研究视角也日趋丰富,但仍存在规则类、政策类研究比重较低,对政策制定支持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政策评估类研究,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2020年01期 v.45;No.699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24 ] - 张莉;张彬;李丽平;赵嘉;
当今世界全球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全球双边/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贸易自由化在促进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需要建立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及时跟踪反馈,有针对性地引导中国出口方向的转变和进口水平的提升,为落实后续的监督管理,以及我国在贸易协定谈判或协定升级谈判中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在国内外已普遍开展贸易协定环境影响预评价并忽略后评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工业行业大气污染排放作为指标,通过整合现有的贸易协定对经济影响测算的因素剥离方法以及经济对环境影响测算的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初步构建贸易协定对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后评价模型。建议下一步:建立贸易协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评估;积极跟踪并参与国际贸易谈判,适时向商务部门提出打造绿色贸易的建议;加强环境与贸易领域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应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能力。
2020年01期 v.45;No.699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3 ] - 李丽平;刘金淼;黄新皓;李媛媛;姜欢欢;
国际环境政策是环境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环境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环境政策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由"跟踪""学习"发展和深入到"创新""贡献",由以环境研究相关人员为主发展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政策研究也存在占环境政策研究的比例较低,细分领域分布不平衡、碎片化,综合性战略性研究较少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国际环境政策的战略研究,加强重点领域的研究,加强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等。
2020年01期 v.45;No.699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884 ] - 胡涛;
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成就与现存的问题,重新深入思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本文提出了一个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通过揭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与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对中国的重要启示:结构调整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调整能源资源环境价格是实现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2020年01期 v.45;No.699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38 ] - 沈晓悦;刘文佳;和夏冰;
欧盟以水框架指令为核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流域管理体系,主要体现为目标、对象、管理、方法和措施等方面的综合和协调统筹,体现了生态系统化管理思想。为此,在长江大保护过程中应借鉴欧洲流域综合管理经验,建立健全流域管理法律体系,做好流域保护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建立健全流域综合管理的议事协商机制,以生态系统化管理思想,强化综合措施,促进流域水质、水量和水生态全面改善。
2020年01期 v.45;No.699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607 ] - 刘金淼;李媛媛;姜欢欢;黄新皓;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且因地下水与土壤的天然联系而面临修复难度高、修复时间长,特别是治理资金投入大等制约因素。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资金保障机制,大量的资金需求势必会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和效果。美国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经验丰富,建立了以超级基金为代表的较为完善的资金运营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经验,提出对我国可借鉴之处:设立环保基金,确保地下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稳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增加环保投资力度,加强落实企业污染治理责任。
2020年01期 v.45;No.699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00 ] - 黄新皓;姜欢欢;付饶;李媛媛;刘金淼;
美国工业废水预处理制度对工业废水间接排放管控成效显著,主要特点包括:明确划分各实施主体的责任,形成全过程有效监管机制;预处理标准以基于技术和基于水质为双重约束;对工业用户实施重点分类管理,细化工业用户合规要求;授权公共污水处理厂直接管控工业用户,提高制度执行效率;注重污染源头控制,鼓励废水和污泥回收利用。对我国启示如下:健全我国工业废水预处理制度体系,强化纳管企业主体责任;在污水处理厂规划设计阶段,开展工业废水来源调查,编制纳管企业名单;在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阶段,开展进水水质跟踪评估,建立污染负荷溯源机制;加大对工业废水间接排放的监督执法力度。
2020年01期 v.45;No.699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13 ]
- 冯相昭;王敏;梁启迪;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面临着国内环境质量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多重严峻挑战。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进行调整,为污染防治和气候变化协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机制保障。为保障国务院机构改革红利很好地释放,本研究在梳理国内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效果的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国内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快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2020年01期 v.45;No.699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378 ] - 梁启迪;冯相昭;杜晓林;赵梦雪;王敏;
唐山市作为我国钢铁和焦炭产能最为集中的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巨大。本文分析了唐山市2010—2017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LMDI分解方法对唐山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发现经济发展是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因素,人口增长也对碳排放有一定贡献,而能源强度下降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的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改善虽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影响十分有限。唐山市应继续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并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化解钢铁、焦炭过剩产能,鼓励、推进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变。
2020年01期 v.45;No.699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703 ] - 杜晓林;冯相昭;王敏;赵梦雪;梁启迪;赵文瑛;
本文对2018年采暖季结束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清洁取暖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各城市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和气象因素中的25项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0个对清洁取暖率有显著影响的指标,并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找出可以明显描述清洁取暖率的因子,最后用聚类分析法确定各因素对不同城市清洁取暖发展的影响程度大小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地方清洁取暖率较为明显的成分因素是农村清洁取暖工作进展、经济水平、气象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所有影响指标中,农村地区的清洁取暖工作推进是影响全市清洁取暖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资金投入,即财政支持越高,清洁取暖率完成度越好;第三是气象因素,各地区冬季气温越低,越有助于推动清洁取暖工作的进展;第四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城镇化率和经济水平越高,清洁取暖率越高;第五是环境因素,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市清洁取暖工作推进较为积极。
2020年01期 v.45;No.699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0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379 ] - 王敏;冯相昭;梁启迪;杜晓林;赵梦雪;王鹏;田春秀;
截至2019年11月底,太原市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已开展15轮次。在梳理工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量化分析了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净效应。研究发现:对PM_(10)浓度改善的作用最为显著,降低PM_(10)浓度16.465μg/m~3,贡献率为25.9%。这主要与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工作中对各类扬尘污染关注度极高有关;对NO_2浓度降低也有极显著影响,降低NO_2浓度3.621μg/m~3,贡献率为26.8%,这一结果可能因机动车和天然气广泛使用增加NO_x排放量而被低估;对PM_(2.5)、CO、SO_2浓度改善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影响还不显著;对臭氧8小时滑动平均值未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2020年01期 v.45;No.699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6 ]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了。看到当年我参与倡导创办的这个机构,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发展壮大为一个充满活力、成绩斐然的平台,我感到很高兴,向中心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起步的。到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和统一起来,应该说这是一个前瞻的思想。
2020年01期 v.45;No.69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 ] -
<正>2019年12月5日下午,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简称WWF)北京代表处联合举办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评估暨国家社科基金《空间异质下我国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与配套政策研究》研讨会——第五届太湖国际论坛分论坛"在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政研中心战略与理论研究部主任俞海研究员主持, WWF长江生态区项目经理杨爱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2020年01期 v.45;No.699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0 ] <正>2019年12月11日-12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举办的第四届流域综合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政研中心环境法规与体制研究部主任殷培红主持。政研中心副主任李文强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2020年01期 v.45;No.699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7 ] -
<正>2019年11月16日-17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本次年会以"生态文明和谐共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为开幕式与高峰论坛、生态示范创建与"两山"实践创新论坛以及14个平行分论坛、市长热点对话与闭幕式。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主持开幕式。会上,生态环境部对第三批2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第三批8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进行了授牌命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吴舜泽主任一行参加了会议。
2020年01期 v.45;No.699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 ] <正>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组织编写了《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丛书》。该丛书共8册,精选了政研中心30年来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希望该丛书能够为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领域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2020年01期 v.45;No.699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 ] -
<正>2019年11月11日-12日、 14日-15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与欧洲环保协会主办、中欧环境与绿色经济合作项目支持的中欧排污许可管理研讨会分别在北京和广州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欧洲和美国排污许可管理经验,了解我国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推进排污许可工作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研究讨论完善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方法。政研中心副主任田春秀、欧洲环保协会中国首席代表龙迪、环境专家黄雪菊以及美国环境法研究所中国项目负责人刘卓识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2020年01期 v.45;No.699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 ] <正>~~
2020年01期 v.45;No.699 103+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成立于1989年,首任主任为曲格平先生。30年来,政研中心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和管理支持机构,始终坚守战略与政策研究初心,与中国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先后形成了环境经济研究、环境政策、环境法规、环境战略与理论、环境体制、环境与社会管理、国际环境政策、能源气候环境、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等优势学科领域。
2020年01期 v.45;No.699 132+13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