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创办日期: 1976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刊期:双月刊
电话:010-84634241
Email:hjykcxfz@126.com
CN 11-5337/X
ISSN 1673-288X

访问量:139540

特稿

  • 牢固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吴舜泽;刘黎明;刘越;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党建网《理论强党》栏目推出学习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列文章,邀请部分参与编写的作者、理论专家和科研单位撰写导读文章,促进读者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纲要》内涵,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此篇为该系列文章第十四篇,重点对《纲要》第十三章"建设美丽中国"进行系统理论阐述。

    2019年04期 v.44;No.696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71 ]

专题: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生态文明建设

  •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秦天宝;苏芸芳;

    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广泛、系统复杂,依法治国需要生态文明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和完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需要将宪法有关生态文明理念法律化,仅靠现有的《环境保护法》不足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政策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推进、生态整体性自然规律、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地方立法实践,合力支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2019年04期 v.44;No.696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97 ]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北方地区农村水生态环境管理

    王军;王文武;

    正确认识我国水生态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改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北方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创新法规政策模式、优化管理方式、因地制宜选择污水收集方式、加强宣传科普工作、着力保护自然生态风貌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2019年04期 v.44;No.696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36 ]
  • 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思考

    张剑智;陈明;

    本文结合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及主要挑战,提出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政策建议,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2019年04期 v.44;No.696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657 ]
  • 福建省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机制研究

    郝慧;

    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探索并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但仍存在公众参与法律机制不健全、具体制度操作性差等诸多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实践分析,正视公众参与所面临的法律困境,并基于公众参与法律机制的构成要素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切实保障公众全程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的权利。

    2019年04期 v.44;No.696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21 ]
  • 广元市生态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

    张厚美;

    生态文明目标的顺利实现,提出应坚持规划引领、夯实重点基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

    2019年04期 v.44;No.696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63 ]

专题:污染防治攻坚战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

  • 关于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的实践基础与推进建议

    刘桂环;朱媛媛;文一惠;谢婧;马娅;

    文章从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和实践基础分析出发,系统总结了我国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实践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近年来,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各类环境与资源产权交易不断深入,生态优势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展较好,绿色金融持续推动市场化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方式日益多元。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仍不清晰、相关部门在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方面尚未形成合力、有关生态补偿的专项立法还未出台、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的监测评估机制仍然欠缺等难点。文章最后对科学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提出了建议。

    2019年04期 v.44;No.696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引用频次:42 ] |[下载次数:903 ]
  •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进展与建议

    赵子君;俞海;

    近年来,多份关于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文件相继印发,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挂钩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积极性;(2)赋予地方政府充分自主权,鼓励地方政府依托各自特点开展生态补偿模式探索;(3)完善投入机制,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的生态环保问题;(4)鼓励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激发地方落实生态环保工作的内生动力。根据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对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实践,发现在一些环节存在不足并建议:(1)长江经济带沿线不同地区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禀赋存在差异,生态补偿工作实践进展不一,不同地方的重点工作方向亟待进一步明确。建议进一步强化长江经济带全流域意识,结合不同地方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业结构特点、生态资源禀赋和工作实施进展分类施策,建立分层次、分领域的梯度补偿模式。(2)生态补偿的制度依据尚未明确,中央的统筹地位亟待进一步巩固。建议健全生态补偿的法律政策基础或管理原则,完善相应权责制度,加强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系统性的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3)生态补偿的方式较为单一,市场条件仍欠缺。建议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合作,创新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分配制度和交易方式,鼓励多方资本融入,建立起拥有公允生态补偿条件和补偿价格的生态补偿市场化体系。(4)不同地区对资金需求和使用存在差异,"平均分配"模式限制了部分资金的利用效率。建议科学划分生态补偿资金使用范围和渠道,由单一性要素补偿向基于生态功能定位的综合性补偿转变。(5)生态补偿对推进精准脱贫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建议有机衔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9年04期 v.44;No.696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670 ]
  • “水土固共治”助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席北斗;李鸣晓;叶美瀛;

    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点源污染,是长江流域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农业传统生产方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存在养殖污染重、复耕指数大、化肥农药使用不科学等问题,耕地质量下降与面源污染难控的矛盾十分突出,对水环境质量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郧阳区通过开展水土共治、发展环水有机农业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以绿色经济驱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助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019年04期 v.44;No.696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73 ]
  • 关于《长江保护法》明确“生态水量”的思考与建议

    王卓玥;殷培红;王彬;贺蓉;张昱恒;

    现阶段的流域环境管理,越来越重视河流、湿地或河口的生态功能,强调保证生态水量。但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发现存在法律中涉及生态水量问题的规定较少、对于"生态水量"一词的用法不统一、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维持合理水位的目的不统一、水量调度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较少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在《长江保护法》中明确"生态水量"的内涵、生态水位的标准和设置目的、下泄水量(非汛期)时考虑流速的因素、设置预警流量。

    2019年04期 v.44;No.696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10 ]
  • 湖南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困境与对策研究

    陈娇;张之浩;

    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湖南省生态环境现状总体保持稳定,但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环境污染风险敏感突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相对薄弱、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长效机制等现实困境却客观存在。文章提出:划定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筑牢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坚守环境质量底线,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对策,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通过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等措施,助推湖南高质量发展。

    2019年04期 v.44;No.696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91 ]

生态环保战略与规划

  • 上海市餐厨垃圾管理现状及质量控制研究

    奚慧;欧阳创;余召辉;

    对上海市餐厨垃圾管理现状调研发现,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源头申报率较高,信息化监管系统不完善。不同类型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在垃圾分类意识、容器配置准确度、源头分类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小型个体单位、快餐连锁店、商业大厦的餐厨垃圾中含杂率均低于10%,餐厨垃圾纯度总体较好。研究基于上海市餐厨垃圾管理现状,结合市政府对餐厨垃圾的管理需求,对餐厨垃圾源头、收运和末端处置环节的质量把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19年04期 v.44;No.69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623 ]
  • 我国湿垃圾处理工艺类型及扶持政策浅析——以上海为例

    毕珠洁;邰俊;

    当前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湿垃圾处理能力日益增强。本文结合上海情况,从适用范围、典型工艺、处理效果、污染控制、运营成本5个方面对7种湿垃圾处理工艺类型进行了调研梳理,并从财政补贴、产品扶持、物料保障、土地供给、税收优惠5个方面对湿垃圾处理扶持政策进行了总结分析。

    2019年04期 v.44;No.696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091 ]
  •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展现状与趋势

    贾川;

    垃圾焚烧已确定为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工艺,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建成垃圾焚烧设施352座,焚烧设施规模331442吨/日,人均焚烧量67. 05kg/人·年,年焚烧垃圾9321. 5万吨,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34. 3%。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比,仍有26. 00万吨/日的焚烧设施建设任务尚未完成。各省区市建设进度不一,差异较大,江苏在人均焚烧量、焚烧占比这两个指标方面全国领先。与欧盟相比,我国整体人均焚烧量差距较大,但焚烧处理比例已超过欧盟,江苏的焚烧比例(68. 0%)已经超过芬兰(58. 6%)和丹麦(52. 9%)。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焚烧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9年04期 v.44;No.696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1372 ]
  • 我国固废综合园区案例研究与发展建议

    汪浩;贾川;

    环卫设施邻避效应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园区化、规模化、集中化处理已成为固废处理处置的必然选择。固废综合园区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实践,从国家到地方各层级的政策导向日趋明确,政策频出。本文梳理了我国和各地区关于固废园区的相关政策,介绍了北京、杭州、上海等大型固废园区的建设实践,为其他城市固废处置和设施规划布局提供了借鉴并提出了固废园区的发展建议,对于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项目导入具有积极意义。

    2019年04期 v.44;No.696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616 ]
  • 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

    袁国安;

    随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求逐步提高,热解气化工艺作为焚烧的有效补充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国内热解气化设施统计数据不足及应用现状不明的问题,通过网络报道、政府采购网和PPP项目数据库,对2010—2017年含"热解"和"气化"关键词的项目进行检索,对相关项目的地区分布、数量及运行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共检索到项目69个,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开展的热解气化项目中工艺类型以气化—二燃室工艺为主,70%分布在西南省份,72%的项目处理规模不超过50吨/日,项目开展数量自2016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19年04期 v.44;No.696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1524 ]
  • 宁波市2006-2017年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马少华;吴迪;卢金;秦志伟;

    根据2006-2017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的监测数据,本文分析了宁波市最近十二年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宁波市健康城市建设中健康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目前,宁波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PM10、PM2. 5、NO2、SO2等主要污染物浓度、灰霾天数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酸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酸雨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复合污染的趋势明显,细颗粒物污染有加重趋势,秋冬季节空气质量较差,冬季明显受灰霾影响。

    2019年04期 v.44;No.696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9 ]

生态环境体制与监管

  • 关于推进唐山煤炭调入运输“公转铁”减排大气污染的建议

    周扬胜;王飞;阎育梅;

    以"公转铁"促进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的政治决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成为与能源、产业并重的三大结构治污新"药方"。2017年天津港等环渤海港口煤炭集港"公转铁"和国三柴油车限行等政策开始实施;2017年10月起,京西北延庆过境6轴及以上运煤大货车流量减少了50%以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每日仍有近3000辆大货车过境,运输效能低下,对北京市和京津冀地区运输沿途的大气环境和交通造成较大压力。经调查和初步分析,唐山市煤炭跨省调入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煤炭公路运输量依然较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建议:在巩固重点行业港口"公转铁"的基础上,开展煤炭调入重点城市"公转铁"。以唐山市为重点,推动唐山市消费煤炭调入运输"公转铁",提高京津冀区域煤炭铁路运输比例,从而进一步减少京津冀地区运煤大货车污染排放、提高区域货物运输效率。

    2019年04期 v.44;No.696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64 ]
  •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的探讨

    束韫;王洪昌;胡京南;孙亚梅;

    现阶段,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已经成为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构建长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对推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总结分析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实施阻碍的基础上,从成立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机构、落实大气污染生态补偿、强化法律法规执行以及扩大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的建议,为大气环境管理提供支持。

    2019年04期 v.44;No.696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715 ]
  • 借鉴韩国治霾新政加强我国对柴油车的管理

    于心怡;蓝艳;黄一彦;刘妍妮;

    2018年11月8日,韩国政府发布了高强度治霾新政,进一步严格"雾霾天气应急措施"(于2017年12月首次实施),积极应对高浓度雾霾;为减少长期颗粒物排放,制定了《雾霾管理强化措施》,重点针对柴油车提出多项限制措施。韩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清洁柴油"政策,鼓励使用污染物排放相对较低的轻型柴油汽车。此后,韩国柴油车在整体汽车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18. 5%上涨到2017年的42. 5%。韩国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柴油车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占汽车可吸入颗粒物排出量的92%以上,且易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更为致命的二次污染。我国柴油车以商用货运汽车为主,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比重小,但近年来增长量较大。柴油车排放了占机动车排放总量63. 4%的氮氧化物和95. 9%的颗粒物。随着国家管控措施的逐步实施,柴油车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得到一定控制,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排放强度依然较高。根据国内外相关政策及实践,建议:一是加快出台管控政策,严格限制低排放标准柴油车运行;二是出台相关经济激励措施,鼓励提前报废老旧柴油车;三是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低排放和新能源货车,适时提出柴油车退出计划。

    2019年04期 v.44;No.696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28 ]
  • 浅谈基层环评工作现状及对策——以旬阳县为例

    冯轲;

    本文根据旬阳县建设项目情况,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详细调研了旬阳县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违法建设项目存在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2019年04期 v.44;No.696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3 ]
  •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水质调查及排放标准建议

    李越越;卢自勇;张惠;谭晋;史莉;

    本文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水质情况开展调查监测,同时调查农村聚居村寨人口、农业种植和经济来源情况,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效率,发现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国内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制定等情况,提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建议值,并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制度的建立、不同情况下治理方案的选择及运行管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9年04期 v.44;No.696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28 ]

环境法治

  •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下法律责任承担问题研究

    彭璞;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由于引入第三方这一新兴主体而产生责任承担上的诸多问题,在传统模式的思维下继续认定相关主体的责任承担方式会导致责任承担间的冲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在于排污企业与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在治污过程中角色扮演上的不同,就会导致原责任承担主体上的变动与交叉,所以厘清排污企业与第三方在此模式下的定位是明晰相关责任主体的前提。因为第三方治理模式本身存在区分与差异,因此在不同的治理模式下分别探讨各个责任的承担方式更为合理。具体来说,在不同的第三方治理模式下,排污企业和第三方都会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排污者"。因此首先在明确作为第三方治理模式之基础的合同性质前提下,分别在不同的治理模式框架下,在确定谁是"排污者"的条件下探讨颇具争议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是解决责任承担不明较为合理、系统的方式。

    2019年04期 v.44;No.696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38 ] |[下载次数:871 ]
  • 探索完善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制度设计

    管伟康;

    中国目前没有对环境权作出具体规定,而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亦散见于部分不同层级的法律文件,具体内容尚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尤其是能够提起诉讼的原告主体方面有待进一步充实,因而导致中国当下在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务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应充分吸收地方实务中的检察机关诉讼和环保组织诉讼,借鉴发达国家公民诉讼等先进经验,构建起公民直接提起诉讼与公民诉权受阻时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相结合的主体制度,同时完善环保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补充性制度,构建适合于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体制。

    2019年04期 v.44;No.696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953 ]

能源与气候变化

  • 基于碳减排的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最佳时间点研究

    张汇;董会娟;吴冷;

    我国正面临着极大的碳减排压力,汽车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有必要在最佳时间点上对废旧发动机实施主动再制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动机再制造的碳减排效益。本文简述了最佳再制造时间点的理论,提出了碳减排效益最佳的发动机再制造时间点计算方法,分析了发动机主动再制造的系统边界,并以D6B1377-9F柴油发动机为实例进行计算,确定碳减排效益最佳的再制造时间点为该型号发动机初次服役后4. 15年,为我国相关再制造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2019年04期 v.44;No.696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20 ]
  • 城乡融合背景下北京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变化

    丁楠;董恒年;

    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透过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及其时空变化,不仅可以检视人类活动及其行为是否符合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还可以检视城乡融合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否处在预期状态。本文在对能源消费及CO2排放数据整理和计算的基础上,先后分析了北京能源消费总量及不同品种能源消费量变化、北京能源消费所形成的CO2排放总量、主要产业与分行业以及不同城区的CO2排放情况,最后针对"燕山石化"异地迁建、实施"交通节能降耗减排战略""将房山、顺义、通州和大兴作为全市节能降耗减排重点监管区"以及"将建筑节能和社区节能作为微观节能降耗减排重要领域"等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2019年04期 v.44;No.696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59 ]

生态环境风险管理

  • 加拿大新物质管理法规政策研究

    陆遥;卢玲;刘晓建;于丽娜;张梦莎;杨琨;马燕;刘洪英;

    本文从加拿大新物质管理的法规框架与管理机构、物质名录、申报要求、物质评审和风险管控五个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加拿大新物质管理的制度设计与评估流程等主要内容。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负责新物质法规合规情况的监管,拥有实质的监管手段和能力,得以完善新物质管理体系和法规的实施效果,形成有效的化学品闭环管理模式。我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管理水平差距较大,通过研究加拿大新物质的制度体系和法规,对于完善我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有积极意义。

    2019年04期 v.44;No.696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6 ]
  • 浅析《循环经济中的欧洲塑料战略》及其借鉴意义

    兰孝峰;于丽娜;周荃;杨琨;郭琳琳;

    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中的欧洲塑料战略》的基本内容,欧盟将在提高塑料回收的经济效益、减少塑料垃圾产生、防治海洋塑料污染、推动投资与创新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以减少废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废塑料管理提出了建议,包括完善立法和技术标准、推进国内废塑料高效循环利用、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

    2019年04期 v.44;No.696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858 ]
  • 重金属呼吸暴露风险评估在垃圾焚烧设施环评中的应用

    杨虹;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结合区域本底浓度,采用Aermod模型对项目实施后周边大气中As、Pb、Cd和Hg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预测结果表明,各重金属最大日均浓度叠加值均可满足GB3095标准限值要求,浓度水平Pb>Hg>Cd>As,各类重金属呼吸暴露健康风险均在可接受水平。项目实施前后非致癌风险均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但实施前风险水平Pb>As>Cd>Hg,实施后Hg>Pb>As>Cd。项目实施前后致癌风险As>Cd,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儿童。各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水平与非致癌风险或致癌风险高低未呈现一致性规律,儿童和成年男性是需要予以重点关注的暴露群体。该研究旨在为环保主管部门优化项目和区域重金属排放控制和协同管理,实现项目和周边环境相协调,降低人群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2019年04期 v.44;No.696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8 ]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在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中推行“场地修复+”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郭媛媛;江河;沈鹏;

    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和场地污染详查工作的开展,以及化工园区爆炸搬迁等公众事件的发生,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市场需求逐渐被激发。本文综述了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在规模数量与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情况,提出了场地修复与"地产开发""生态复绿、景观再造""环保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等相结合的"场地修复+"利用模式,对我国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双方作用提出了建议。

    2019年04期 v.44;No.696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592 ]
  • 河流类型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

    杨嵛鈜;李红柳;杨阳;

    保护和修复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构建与优化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对于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在对境内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河流类型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019年04期 v.44;No.696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7 ]
  • 典型中型水库水源保护区划分及保护研究——以明光市石坝水库为例

    王晓辉;许克祥;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超标及环境风险一直是影响我国饮水安全的主要隐患。虽然目前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成熟,但是在单一供水难以满足供水要求的情况下,协同供水的不同水源地之间的供水干渠在水源保护区划分上缺乏相关指导性意见,并且在水源保护区后期保护建设中针对性不足,难以有效防范环境风险。本文针对明光市石坝水库水源地,结合中型水库水源地的特点进行水源保护区划分,并综合分析水质和污染源等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防治措施,为明光市石坝水库水源地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2019年04期 v.44;No.696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84 ]
  • 新疆开都—孔雀河流域的河道径流损耗及原因分析

    马玉其;王军政;程勇;王新友;陈小强;孟松;崔华;李卫红;

    本文结合开都—孔雀河流域不同断面径流变化的实测资料,基于水量平衡的河道损耗量估算和经验模型的河道损耗量估算两种方法,分析讨论了开都—孔雀河流域不同河段的河道径流损耗量,探讨了各河段河损损年内变化和河损变化规律,分析提出超采地下水是引起河道径流损耗增加的主要原因。

    2019年04期 v.44;No.696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89 ]
  •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及创新

    曹牧;

    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带有义务性、全民性和长期性的群众绿化运动。全民义务植树的思想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它随着改革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变化过程中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和挑战,并通过调整创新及时适应变化,将长期持续下去。中国的义务植树工作坚持了三十多年,取得了显著效果,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球环境保护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04期 v.44;No.696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94 ]

技术与研究动态

  • 污染土壤热脱附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刘惠;

    本文阐述了污染土壤热脱附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对十四个国内外热脱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梳理,并依据原位热脱附技术和异位热脱附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在美国超级基金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热脱附技术的应用趋势。

    2019年04期 v.44;No.696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引用频次:36 ] |[下载次数:1640 ]
  • 确定道路交通氨排放因子方法研究与应用

    石晓丹;陈莎;李素梅;刘影影;张雅娜;

    近年来,来自城市道路交通的氨(NH3)排放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剧了PM2. 5颗粒物的形成,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因此,建立高时空分辨的城市道路交通的氨排放清单对于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与清洁空气的管理十分重要。目前,来自于道路交通的氨排放主要使用排放因子法进行估算,因此获得符合城市道路交通特点的氨排放因子对建立高时空分辨的排放清单尤为重要。本文系统阐述了5种获取氨排放因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总结和评价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并对其在高时空分辨排放清单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期望为建立道路交通的高时空分辨氨排放清单提供方法参考。

    2019年04期 v.44;No.696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26 ]
  • 混合部署型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的设计及数据分析应用

    刘心宇;黄俊;张丽丽;于滢芳;张昕宇;

    本文提出了一种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采用"移动+固定"的混合部署方式,实现对目标监测区域的覆盖监测,充分发挥固定和移动部署各自的性能优势。在中新生态城的实施案例中,依托该网格化大气质量监测系统,我们完成了污染态势的细粒度分析和区域内污染热点网格的统计,展现了此类系统在大气污染监测治理中数据分析的潜力。

    2019年04期 v.44;No.696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98 ]
  • 水质标准物质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王锋;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在我国不断推行和落实,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环境是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标准物质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水质标准物质应用是通过分析水体组分对水质的好坏做出判断,是提高水质检测质量和水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水质标准物质应用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水质标准物质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2019年04期 v.44;No.696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