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舜泽;殷培红;和夏冰;耿润哲;张昱恒;贺蓉;
通过调研落实党委和政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地方实践,发现存在的问题,多方听取意见,从责任是什么、怎么落实责任、如何加强监管进行分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强,需要构建纵向到底、层次清晰,横向到边、分工合理,系统联动、高效有力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通过多渠道多手段推动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大力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
2019年02期 v.44;No.69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346 ] - 殷培红;耿润哲;裴晓菲;王萌;杨生光;周丽丽;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及资料调研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监管目标指标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减小、粪肥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并不一定代表农业面源水污染负荷量的降低。(2)在监管的主要环节方面,可从节水控污和控肥两个关键点切入,并关注土壤流失带走的氮磷情况,重视水土保持工作。(3)在监管主体责任认定方面,农业面源水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已有研究成果检测出的滞后期从1~100年不等,这增大了辨识区域责任主体、厘清责任边界的难度。因此制定管理目标、评估考核办法时要慎重,水质变化也要区分历史责任。(4)在监测体系建设方面,现有针对点源管理和行政区断面考核为主的水质监测体系和监测规范,无法满足农业面源管理追溯区域责任主体、厘清责任的需要。(5)在管理方式方面,根据水污染物类型和空间传输规律,以流域为单元,识别关键源区,突出重点,针对源头和迁移过程关键影响因子,分区分类采取全过程系统配置治理措施,统筹实施生态治理与污染防治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本效益最优的路径选择。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水污染治理的长期性。(2)应引入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理念,综合分析水(降水、径流、壤中流等)、土壤、地形、植被、受纳水体的生态功能等多种要素对水质的相互影响,统筹生态治理与污染防治,统筹点源与面源治理。(3)建立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在空间规划、信息共享、政策协同、监测网络建设、治理技术标准与法规制定、资金分配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当前要按照流域汇水特点优化监测站点布局,修改已有监测技术规范,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4)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作为监督者,主要负责识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流域、确定责任区域和厘清部门责任、开展有关规划协调与政策环境友好性评估、措施效果与规划执行考核评估等。(5)依托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成果,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监管的重点区域,选择试点示范区,针对源头和迁移过程关键影响因子,分区分类提出管控目标、评估考核标准、区域责任主体"溯源追踪"技术方法,为在全国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督指导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2019年02期 v.44;No.694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741 ] - 韩冬梅;刘静;金书秦;
随着中国农业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演变,人们的认知层次以及政府采取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行动也不断发展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农村地区逐渐由城市和工业污染的受纳场,转变为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本文基于不同时期农业农村主要环境问题特征和相关政策方向的变化,将中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演变分成四个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国农业农村环境问题演变和相关政策调整变化的回顾和分析,从历史中探寻规律、分析原因;明确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定位,并提出新时代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手段建议和政策行动方向。
2019年02期 v.44;No.69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引用频次:38 ] |[下载次数:1436 ] - 殷培红;耿润哲;王萌;孙嘉绩;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沿线江苏和安徽的11县(市、区)农业面源污染相关治理情况进行调研梳理发现,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尚未树立;(2)没有进行顶层设计,政策间缺乏协调性;(3)已建成的示范工程和措施效果不明确,没有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可推广性差,且未建立起长效运行保障机制;(4)激励政策不完善。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监管工作,重点针对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1)坚持统一领导,统筹治理,明确部门职责;(2)强化对农业生产环节投入品的监管;(3)加强对生态治污措施和工程技术方案设计的指导(4)完善现行水质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末端监管(5)加快出台相关激励型政策措施,形成多方参与的共治、共享机制;(6)完善农业绿色生产的政策体系和准入评价机制。
2019年02期 v.44;No.69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943 ] - 耿润哲;殷培红;周丽丽;王萌;
入河系数的准确测算对于厘清农业面源污染物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入河系数测算仅限于局部流域,未能覆盖全国各个典型流域。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物传输过程的空间异质性强,不宜简单地将少量的小尺度精细化模拟或实测结果向大尺度区域或全国推广运用。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整理综述,可知采用"传输过程类型相似性外推"方法,以数值模拟为主,辅以必要的实地监测验证的技术方案开展全国尺度的入河系数测算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便捷、科学、准确计算全国尺度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选取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物陆面传输过程的降雨、地形、地表径流、地下蓄渗/地下径流以及植物截留五类关键因子对全国流域基本测算单元进行分区分类,运用规范的空间抽样方法,在每个类型区内选取适量"嵌套式"典型流域基本测算单元,作为其测算结果由小尺度流域向大尺度流域扩展,进而向全国范围内具有地带相似性的区域推广;(2)通过评估、筛选、集成已有相关参数测定成果,典型流域基本测算单元模型测算,必要的补充性、校验性的实地监测等多种方法,建立可视化的全国流域基本测算单元入河系数参数库;(3)运用GIS手段和水系网络分析方法将流域尺度获取的入河系数,与县域行政单元进行空间匹配,获取全国县域尺度的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
2019年02期 v.44;No.694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130 ] - 阎百兴;欧洋;祝惠;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季节性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黑土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出特征,梳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与源解析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归纳了区域面源污染防治的实用新技术,提出今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建议。
2019年02期 v.44;No.69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049 ] - 曹子健;奉先焱;刘海力;郭莹;
农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农村垃圾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推动垃圾有效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调查组以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思想为指导,以湖南省娄底市农村地区为例,探究农村垃圾治理面临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而为实现农村垃圾有效治理提出可行性对策。
2019年02期 v.44;No.694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引用频次:23 ] |[下载次数:1003 ] - 刘欢;黄晓莹;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住进了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区。然而,仍有不少农民居住在散居院落中,其环境卫生、公共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与集中居住区相差甚远。本文以都江堰市崇义镇海云社区高家院子"百村容貌"整治为例,介绍在院落环境整治实施前后,农村社区如何引导院落群众全程参与投工投劳,充分发挥院落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及如何积极构建院落群众民主自治的框架体系,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基层活力、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集中居住区与散居院落之间在服务管理上形成的"新二元结构",最终努力实现集中居住区与散居院落之间统筹发展、成果共享。
2019年02期 v.44;No.694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29 ]
- 胡清;张建宇;王希铭;齐兴育;王坤;
本文阐述了基于传感器方法的新型监测技术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新技术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监管工作带来的机遇,论述了固定监测和移动监测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对热点网格精细化管控的意义,指出了该技术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和解决路径。针对新的技术趋势,本文建议加大监测设备与大数据应用相结合的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平台、推动第三方认证体系、启动移动监测与"千里眼计划"融合研究与试点工作。
2019年02期 v.44;No.69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481 ] - 张建宇;姚祎;秦虎;管越;
低成本、小体积、低功耗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近乎实时地以高分辨率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对已有的大气监测网络进行补充,并使更多的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监测中,共同改善空气质量。本文对美国、欧盟和中国推动大气监测领域中低成本传感器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政策、低成本传感器性能标准的设定情况、应用场景及发展模式进行梳理、对比、分析,最后为低成本空气传感器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相结合,加快制定传感器技术标准和规范;第二,拓宽应用场景,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第三,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制定区域性或者国际性的传感器技术标准与规范;第四,加大资金支持,实现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创新。
2019年02期 v.44;No.69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84 ] -
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是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环境监测等多项技术的新型环境监管方式。实践表明,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大大提升了环境执法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本文以沧州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为例,说明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的运行方式及成效,建议积极推广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管理,并加强新型监测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2019年02期 v.44;No.69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248 ] <正>新科技革命为环境保护带来了新机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云计算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环境保护迎来一波新浪潮。在大气污染监管领域,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新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结合,使得空气质量监管精细化、智能化成为现实。为占领新一轮环境新浪潮中的科技高地,不错失加速解决环境问题的机遇,美国、欧盟已着手制定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标准和指南工作。中国正处于这一轮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潮头。2018年生态环境部启动了"千里眼计划",利用卫星遥感、空气监测微站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对污染热点区域的识别和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轮全球
2019年02期 v.44;No.694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4 ] - 曹家颖;赵海珍;
以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热点网格工作为基础,利用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数据、卫星数据、POI数据、检查反馈数据训练随机森林模型,建立PM_(2.5)网格浓度与反馈问题类型之间的关联性,识别污染源类型,并应用于沧州市热点网格检查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扬尘及交通污染问题有较好的区分度,建议热点网格工作增加这两类污染问题类型及推荐检查时间等信息,进一步提高执法精准性和执法效率。
2019年02期 v.44;No.69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30 ] - 陆新元;秦虎;杨君;
在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的背景下,文章梳理了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应用中面临的新机遇,指出了环境执法数据的价值资源及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的促进作用。大数据在环境执法与守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数据源和数据质与量的限制、大数据人才的匮乏、大数据理念的认知不足等,该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缺乏长效的数据管理机制、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执法理念和大数据理念的融合不足。建议树立大数据的管理思维,做好大数据应用于执法的制度设计,建立数据应用的反馈机制,推进适用大数据时代环境执法与守法理论与方法的变革。
2019年02期 v.44;No.694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261 ] - 刘心宇;黄俊;王钺;张林;
面向精细化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需求,本文采用基于传感器法的小型化空气污染监测设备,通过车载移动部署的方式,实现城市区域内小尺度污染热点区域的感知发现。以案例城市为例,利用少量车载移动微站,在一周的时间里完成了主城区范围内小空间尺度PM_(2.5)污染热点区域的发现和排查,并从多个视角进行了数据展示,验证了移动监测在针对城市小尺度污染热点快速巡查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价值。
2019年02期 v.44;No.694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15 ]
- 周扬胜;肖灵;闫静;薛亦峰;燕潇;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细颗粒物下降了35.6%。空气质量受内因污染物排放量和外因气象因素的双重影响。本文通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分析了内因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7年与2012年相比,SO_2排放量下降了88%,NO_x排放量下降了36%,PM_(10)排放量下降了51%,PM_(2.5)排放量下降了53%,VOCs排放量下降了25%;NH_3排放量2017年比2014年下降了44%。北京市2013—2017年5种大气污染物的综合减排率与空气中PM_(2.5)浓度下降率的比值为1.3,符合根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研究》中利用CMAQ模型研究得到的大气污染物综合减排率与环境空气PM_(2.5)浓度下降率的半定量关系1.2~1.5。
2019年02期 v.44;No.694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646 ] - 薛鹏丽;张佟佟;孙晓峰;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造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包装印刷行业活动等在内的工业源是VOCs污染的重要来源。工业源的治理技术众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包装印刷行业VOCs排放特点及现有治理技术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包装印刷行业中典型VOCs排放与治理,以层次分析法为模型,构建该行业VOCs控制技术评估体系,对包装印刷行业现有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估,筛选出最佳可行控制技术,为包装印刷行业VOCs减排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吸附回收、热力焚烧、低温等离子3种技术的优先顺序为:低温等离子>活性炭吸附>燃烧,其中低温等离子技术综合评估权重较高,为最优控制技术。
2019年02期 v.44;No.694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18 ] - 祝翔宇;何丛颖;丁页;沈光;
发展湾区经济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在分析宁波湾区海洋环境问题及成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海洋环境改善策略与行动计划,为改善宁波湾区经济建设的环境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2019年02期 v.44;No.694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61 ] - 许克祥;王晓辉;彭书传;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从经济发展、产业共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四个角度,以提高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量为重点,进行产业示范园区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AHP法对产业示范园区指标权重进行分配,并围绕该指标体系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2019年02期 v.44;No.694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1 ]
- 周荃;薛宁宁;孙京楠;周强;李香香;王天雪;王波;
通过建设地方危险废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地方危险废物监督管理能力,提高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水平、综合决策能力、环境监管能力及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地方危险废物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实现危险废物管理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再利用等环节的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汇总,准确、直观、快捷地记录和反映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情况,通过信息传送网络,将分散、独立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汇总,实现危险废物数据信息的统一监控、管理、存储和展示。研究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利用,通过模型分析等方法,实现趋势预测等服务,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分别对背景、目标、管理现状和业务需求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2019年02期 v.44;No.694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40 ] - 唐兆军;俸强;廖翀;刘兵;
铅蓄电池制造行业因其排污涉重金属、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在该行业环保竣工自主验收监测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归纳该行业验收监测技术难点,本文针对标准选择适用、工况负荷核算、环境检查关键要点、污染物总量核算、污染因子识别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2019年02期 v.44;No.694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6 ] - 陈婷婷;
文章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现状描述的基础上,针对宁夏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更好地发挥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研究指出,污染物自动监控系统作为新型的环境管理手段,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有力后盾。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始建于2007年,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1个区级污染源监控中心,6个地级市污染源监控中心,目前7个污染源监控中心全部正常运行。但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宁夏回族自治区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需要建立稳定长效的运行机制,让其能在环境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建议,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联动管理平台,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应用并制定数据应用办法,加强多部门联合检查,严厉惩治弄虚作假行为,建设动态监管系统,提高监管能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2019年02期 v.44;No.694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3 ]
- 贾蕾;郭林青;冯雁;侯东林;梁经咸;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是申请排污许可证的重要依据,"环评管准入,许可管排污"。开展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本文就各地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及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各地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制度衔接、环保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和风险。下一步,在深入推进各地改革,积极探索有益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要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将不同的改革路径把控在合适的轨道范围内,积极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2019年02期 v.44;No.694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597 ] - 刘秀丽;崔成杨;孟庆杰;
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将逐步实现排污单位按证排污、自证守法,环保管理部门依证监管、依法处罚的证据化管理模式,并最终奠定排污许可"一证式"核心管理制度的地位。结合排污许可证后管理的实践,本文从监管主体责任不明、制度和硬件保障缺乏以及排污单位执行不到位等三方面探讨了当前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排污单位的执行报告、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和自行监测落实不到位,并就如何规范开展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019年02期 v.44;No.694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393 ] - 胡飞;任腾希;范方辉;顾建刚;刘鸿诗;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在20年实践中,经过7版6次的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管理需要。核与辐射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过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每次修订的分析,探讨不同时期辐射环境管理的新变化,提出在目前"放管服"改革中辐射环境管理的新举措。
2019年02期 v.44;No.694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83 ]
<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统一安排,2018年3月12至1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吴舜泽主任带队,赴江苏省开展落实乡镇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调研,了解县级党委和政府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农村环境监管方式和管理机制、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主体等相关情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等单位有关人员参加了调研。
2019年02期 v.44;No.694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2 ] -
<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起和打造的高端大型技术、政策和学术国际交流平台。自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三届会议。(1)第一届流域综合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会议于201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外国专家,围绕流域水土环境风险量化评估方法体系构建、区域流域环境政策评价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开拓了与国外研究机构的联系渠道,使双方对相互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能力有了更加深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流域综合管理与入的了解,为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02期 v.44;No.694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2 ] <正>2018年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专报》为平台发起了"政策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研究"活动,以服务生态环境管理为目标导向,依托于中心优势学科平台,收集调查了700多份各地政策需求建议,设立了25个研究主题,召开了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境监管执法等多场有针对性的研讨会,形成了9篇年度研究专报,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出了30余条政策建议,每篇均获生态环境部领导批示。其中,《20年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主要领导任职情况对比分析》获生态环境部部
2019年02期 v.44;No.694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3 ] -
<正>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热点问题,定向邀请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企业、地方等政产学研不同群体,开展闭门互动交流,形成分析研究报告。生态环境部领导指出"政研中心沙龙是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制度性研讨会。回应和探讨一些生态环境及其相关领域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针对性强,较好发挥了智库作用"。2018年共举办9期沙龙,每期主题都以"大环保"为主线,既"高站位"又"接地气",有宏观层面的"经济大势与环保关系"预测,有紧扣时代主题的"环保四十年"讨论,有
2019年02期 v.44;No.694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9 ] <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原《环境科学动态》,2006年更名)于1976年创刊,是由生态环境部主管和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战略与政策学术期刊。我刊列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学术期刊名单,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RCCSE)""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及"超星
2019年02期 v.44;No.694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3 ] -
<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第五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喜获"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7-2018)证书,按各期刊的综合评价得分排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位列全国环境科学技术与资源科学技术22种核心学术期刊和收录全国73种环境科学技术与资源科学技术期刊的第18名。
2019年02期 v.44;No.694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正>2017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公布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编号189)名列其中,被认定为A类学术期刊。
2019年02期 v.44;No.694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
<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原《环境科学动态》,2006年更名)于1976年创刊,是由生态环境部主管和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战略与政策学术期刊。我刊从"五位一体"视角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进展,提供学术展示交流平台,弘扬传播先进环境科学技术与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目前根据学术热点焦点问题创新设有"特稿"和"选题专栏",并常规设置"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战略与规划""环境与经济""体制与监管""环境法治""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能源与气候变化""环境风险管理""生态环境政策""全球环境治理""环
2019年02期 v.44;No.694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8 ] <正>第三届流域综合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10月11-12日,在京成功召开。"流域综合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国际研讨会"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研究中心自2016年起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发起和打造的高端大型学术交流平台。此次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会议主题是如何有效开展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涉及流域综合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微观监测、中观核算以及宏观决策支持等多个方面,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环保社会组织等百名专家和代表围绕
2019年02期 v.44;No.69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4 ] -
<正>流域面源和农村研究室(Research Section of Watershed Nonpoint Source and Rural Pollution Control),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法规与体制研究部下设的重要学科平台,主要开展流域面源污染过程模拟与控制技术规范研究,承担国家和地方流域面源及农村污染管理法规和体制研究、政策制定、政策措施效果评估技术方法研究、流域面源污染风险评估与示范工程设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流域面源污染控制规划编制等技术支持工作。
2019年02期 v.44;No.694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