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206 ]
- 黄启飞;段华波;王琪;张丽颖;
本文介绍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危险废物的鉴别程序和名录鉴别体系,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我国名录鉴别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危险废物名录鉴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名录框架修订原则。
2006年02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315 ] - 黄铮;外冈丰;宋国君;近藤康彦;
本文应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从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长期动向,对发达国家的日本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进行了比较。环境质量的分析数据采用了大气污染物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经济发展的指标采用了美元换算的人均GDP。从日本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变化可以观测到基本符合倒U形曲线的环境库兹涅茨规律,特别是在硫化物的排放变化方面。中国的人均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依然呈上升趋势,但是近年来单位GDP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变化开始趋向于倒U型曲线。
2006年02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617 ] - 孙大光;
清洁生产内审员制度的建立是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发展的必然,也是企业作为审核主体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建立清洁生产内审员制度必要性的分析,以及内审员制度的框架基本构成的描述,前瞻性地为区域内审员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2006年02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62 ] - 曹晓红;李继文;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管理,我国在13项国家重点工程中开展了工程环境监理试点工作。本文针对工程环境监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加强理论技术方法研究、法律法规建设、人员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2006年02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引用频次:60 ] |[下载次数:468 ] - 孔令丞;谢家平;2006年02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12 ]
- 李卫军;邵龙义;李金娟;杨书申;
2004-2005年在北京市区和背景点进行了PM10和PM2.5质量浓度监测,结果表明,市区和背景点的PM质量浓度有季节特性,采样点的PM2.5/PM10的季节平均变化值相差不大,市区采样点的PM质量浓度普遍要比背景采样点高,和洛杉矶、悉尼等奥运城市相比,北京市PM10比这些奥运城市高3~5倍,PM2.5高2倍左右,说明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水平还相当严重。
2006年02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59 ] |[下载次数:882 ] - 苗建青;
本文详细考察了日本废弃物回收政策及其在循环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制定废弃物回收政策时必须兼顾减量化和资源化,针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别的废弃物应采取不同形式的回收政策。
2006年02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330 ] - 黄锡生;关慧;
本文提出环境弱势群体的概念,剖析了农民环境弱势地位的成因和对环境弱势群体予以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并进行了相关的制度设计,为全面保护农民权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改变农民的环境弱势地位,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生态的共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6年02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引用频次:50 ] |[下载次数:564 ] - 谭建文;唐灿坚;吴建勋;李元德;刘志敏;李盛枝;
通过对采用半干式(脱硫剂—脉冲袋式除尘)法处理陶瓷厂喷雾塔废气治理工程的监测分析研究,证实该方法处理效率高、技术新颖、实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
2006年02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52 ] - 陈翠红;朱琨;
本文介绍了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技术中应用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有极强的降解能力,可用于降解TCE、PCBs、PAHs等危害性大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2006年02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1206 ] - 俞兴东;
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水污染严重性的综述,说明进行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改变用水习惯,增强节水减污意识,保护自然资源,对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出改善库区水污染的若干建议和措施。
2006年02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27 ] - 张桂芹;刘泽常;王磊;
本文指出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与源解析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国内外在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国外对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集中在排放特性的研究、模型的建立、内聚力/分离力的研究和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上,国内主要进行了有关可吸入颗粒物基本特性的研究。
2006年02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547 ] - 李文东;李大勇;李华友;
以生态肥生产和使用为标志的用肥创新,可以在不降低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也是农村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农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6年02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 ] - 杨润高;李红梅;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物质守衡定律,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实施环境补偿的过程。对此,本文就国外环境补偿研究与实践进行了综述。
2006年02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引用频次:61 ] |[下载次数:811 ] - 桂烈勇;
根据太仓市农村居民地下饮用水的水质监测结果,分别采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法,评价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和地下水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本次抽样调查的27口井的水质卫生学合格率为零,主要污染指标为总大肠菌群、氨氮、硝酸盐氮、铁和高锰酸盐指数。
2006年02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53 ] - 吴晓青;夏峰;洪尚群;
我国生态建设缓慢深层原因是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和政策手段缺乏。本文探讨生态建设制度安排、政策设计方法论和哲学,提出市场经济时代生态建设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的方略。
2006年02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39 ] - 杨海;
本文分析了当前武汉污水处理业发展的现状,探讨了武汉市污水处理业发展现存的一些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2006年02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74 ] - 李丹;
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社会情况的分析,建立起由两个计算模块与两个数据库组成的CO2预测模型,同时通过对生产、交通、家庭及能源转换部门的能源消耗情况的分析,推导出我国各部门的节能潜力,并对今后15年左右我国CO2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预测。结论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CO2的绝对值将持续上升,但其增长幅度将有可能减缓。
2006年02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271 ] - 吴崇丹;杨平;郭勇;
污泥后置生物处理是污泥资源化的有效方式。污泥后置生物处理的最新发展包括温度共相厌氧消化及蛋形污泥消化。污泥消化可以通过加强微生物的内源呼吸以及对工艺和反应器的改良来实现。目前,新一代的污泥消化池有高温-中温共相厌氧消化池和蛋形污泥消化器等。
2006年02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78 ] - 宋献光;董国光;刘凤芹;史常云;
本文通过对安阳市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使用不同材料、不同完工时间的室内装修所进行的检测,得出了室内五种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同时,对居民应知室内环境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据此,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建议。
2006年02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8 ] - 边归国;
近年来,大气氟化物污染事件越来越多,除了天然本底以外,主要来源于氟化工、磷肥、水泥、电解铝、砖瓦、釉面砖、煤燃烧、冶炼、冶金、稀土电炉等企业。其对作物的影响主要是抑制叶绿素、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影响酶活性和碳、氮代谢,损坏作物组织细胞等方面,并在植物体内产生积累。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年02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46 ] - 黄海峰;王晖;
本文介绍了专家系统的组成及其发展,指出专家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并就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综述了其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02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21 ] - 沈德富;顾晓彬;吴玉军;
本文以中荷合作项目CN012513“纯棉泡泡纱”清洁生产为基础,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纳入清洁生产的全过程,以此阐述环境管理体系纳入清洁生产之中实现和谐发展的途径。
2006年02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32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