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与方法分析Study 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bout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egional Air Pollution
王金南;宁淼;孙亚梅;
摘要(Abstract):
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但我国现行"属地"特征的环境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所需要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因此亟需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本文探讨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基础,并着重讨论了我国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的技术与方法,包括联防联控区域划分方法、区域大气环境问题控制技术、区域总量控制目标确定与分配方法及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KeyWords):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理论;方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王金南;宁淼;孙亚梅;
DOI: 10.19758/j.cnki.issn1673-288x.2012.05.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金南,宁淼.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路线图[N].中国环境报,2010-9-17(第2版).
- [2]杨金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何在[N].中国环境报,2011-05-25(第2版).
- [3]蒋家文.空气流域管理—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战略的新视角[J].中国环境监测,2004,30(6):11–15.
- [4]王奇,刘勇.三位一体:我国区域环境管理的新模式[J].环境保护,2009,423(7):27–29.
- [5]周成虎,刘海江等.中国环境污染的区域联防方案[J].地球信息科学,2008,10(4):431–437.
- [6]北京大学.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与空气质量管理机制研究[R].北京: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2009.
- [7]韩凌,宁淼等.区域环境规划中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例[C].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505–1509.
- [8]张振钿,钟流举等.区域空气监测网络建设策略与实践[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5):6–8.
- [9]向运荣,张轶男等.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分级技术及信息发布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9,25(1):7–10.
- [10]王金南,邹首民等.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 [11]刘炳江.“十二五”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对策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4):5–10.
- [12]李培,王新,柴发合等.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综合管理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5):8–14
- [13]王帅,丁俊男,王瑞斌等.关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7(4):21–25.
- [14]严刚,燕丽.“十二五”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5):20–23.
- [15]张力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谈《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N].中国环境报,2010-06-22(第1版).
- [16]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与欧盟大气污染控制机制比较研究报告[R].北京: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2009–12.
- [17]常纪文.域外借鉴与本土创新的统一:《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之解读(上)[J].环境保护,2010,(10):8–11.
- [18]常纪文.域外借鉴与本土创新的统一:《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之解读(下)[J].环境保护,2010,(11):10–12.
- [19]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 [20]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电力监管援助计划等.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基于国际经验的建议研究报告[R].北京: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