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反评价的福州市土地承载力预景分析Study of Urban L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Fuzhou Based on Pro-construction and Pro-conservation Assessment
王成新;万军;吕红迪;于雷;
摘要(Abstract):
新型城镇化对土地节约集约提出更高要求。以福州市为例,探讨城镇化背景下盆地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提出"正反"双向评价方法,建立建设适宜性"正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反评价"模型。基于底线、满意、理想三种情景下的生态用地,提出不同发展水平下城市土地人口承载水平与空间分布方案,引导城市发展与用地选择。最后,总结该方法的不足与改善建议。研究表明:福州市土地建设承载水平区域差异较大,西北部生态安全等级高,建设承载力较低,中部及东南沿海的福清市与长乐市土地建设承载水平较好,可作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土地承载力;建设适宜性;生态安全格局;预景;福州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王成新;万军;吕红迪;于雷;
DOI: 10.19758/j.cnki.issn1673-288x.2016.06.04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OL].中共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公报,2014.
- [2]梅伟娟,周维禄,蔡琳亭.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5-8.
- [3]孙钰,李新刚.山东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协调发展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123-129.
- [4]杨亮,吕耀,郑华玉.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5):593-600.
- [5]刘明华,赵爽,杨秀花.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31-36.
- [6]孙钰,李新刚.基于空间回归分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128-132.
- [7]刘婷婷,卢文杰.基于生态足迹的杭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08:61-64.
- [8]高洁宇.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J].城市规划,2013,37(3):39-42.
- [9]欧定华,夏建国,张莉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进展及规划技术流程探讨[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163-173.
- [10]仲照东,任子炎.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江西省南康市为例[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22(1):59-64.
- [11]张东明,吕翠华.GIS支持下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测绘通报,2010,08:62-64.
- [12]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29(3):1190-1204.
- [13]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北京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