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体系研究The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o Natural Reserves
李果;罗遵兰;赵志平;孙光;吴晓莆;
摘要(Abstract):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对于增加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平衡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切与诉求的分析,探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框架。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可分为抑损性生态补偿与增益性生态补偿两种类型,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补偿内容,即开发利用者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开发的补偿、消费者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利用的补偿、自然保护区内原住民损失补偿、环保机构与个人付出的保护努力与成本的补偿,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补偿方式与途径应根据不同的补偿内容与补偿的主客体进行选择。在国家与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促进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加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关键词(KeyWords): 自然保护区;利益相关者;抑损性生态补偿;增益性生态补偿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与规范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201209028)
作者(Authors): 李果;罗遵兰;赵志平;孙光;吴晓莆;
DOI: 10.19758/j.cnki.issn1673-288x.2015.02.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钱者东,徐网谷,蒋明康,王会.五大类因素制约自然保护区发展.环境保护,2011,4:21-23.
- [2]苏杨.中国自然保护区资金机制问题及对策.环境保护,2006,21:55-59.
- [3]许智宏,李文华,阳含熙,匡廷云,孙枢,杨福愉,张树政,田波,张广学,张新时,陈宜瑜,章申,李振声,孙鸿烈,梁栋材,吴旻,李家洋,刘东生,王思敬,翟中和,侯仁之,汤鸿宵.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的支持力度.科学新闻,2002,14:5.
- [4]王献溥,于顺利,朱景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2:5-12.
- [5]郑华,欧阳志云,赵同谦,李振新,徐卫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118-126.
- [6]郭辉军,施本植.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3,8:135-142.
- [7]李云燕.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方法与实施途径研究.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2),1957-1965.
- [8]黄寰.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及实施路径.社会科学研究,2010,1:108-113.
- [9]吴晓青,陀正阳,杨春明,洪尚群,曾广权,夏丰,陈国谦,叶文虎,段昌群.我国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19:18-21.
- [10]王权典.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之构建完善.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637-643.
- [11]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556-559.
- [12]韦惠兰,葛磊.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8,2:43-45.
- [13]周敬玫,黄德林.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析.理论月刊,2007,12:92-94.
- [14]闵庆文,甑霖,杨光梅.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进展.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1):81-84.
- [15]孔凡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 [16]欧阳志云,郑华,岳平.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与措施.生态学报,2013,33(3):686-692.
- [17]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n:Pitman,1984.
- [18]胡北明,雷蓉.遗产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研究——以世界遗产地九寨沟为例.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32-42.
- [19]陈传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6):610-614.
- [20]冯晓东,徐超.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及治理机制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89-93.
- [21]陈传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地理科学,2011,31(5):594-599.
- [22]吴伟光,楼涛,郑旭理,盛恩浩,顾蕾.自然保护区相关利益者分析及其冲突管理——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林业经济问题,2005,25(5):270-274.
- [23]Mitchell R K,Agle B R,Wood D J.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853-888.
- [24]肖建华,卢昌强.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林业经济问题,2009,29(1):5-10.
- [25]李云燕.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方法与实施途径研究.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2):1957-1965.
- [26]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556-559.
- [27]孙继华,张杰.中国生态补偿机制概念研究综述.生态经济,2009,10:82-84.
- [28]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38-41.
- [29]洪尚群,马丕京,郭慧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24(5):40-43.
- [30]李永利.加拿大生态补偿经验对解决我省松涛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几点启示.海南人大,2007,8:34-37.
- [31]刘旭芳,李爱年.论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时代法学,2007,5(1):54-57,62.
- [32]巴利·C.菲尔德,玛莎·K.菲尔德著.原毅军,陈艳莹译.环境经济学(第5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392-394.
- [33]李惠梅,张安录.基于福祉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生态学报,2013,33(4):1065-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