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研究与探讨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王丽;
摘要(Abstract):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主管部门对项目环境可行性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环评中引入公众参与的时间较短,虽然已有长足的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从公众参与实施主体的合理确定、制度法律的保障以及内容和程序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
关键词(KeyWords):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王丽;
DOI: 10.19758/j.cnki.issn1673-288x.2015.02.02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磊,周大杰.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J].上海环境科学,2009,28(5):216-221.
- [2]宋国君,王小艳.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J].上海环境科学,2009,84(增刊):84-88.
- [3]环境保护部文件,环发[2012]98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 [4]鞠昌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实施主体探析[J].北方环境,2011,23(10):11-14,29.
- [5]翟宁.提高环评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 [6]林钰哲.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13:8-9.
- [7]李绅豪,龚晶晶,恽晓雪,包存宽,蒋大和.基于利益相关方分析法的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2)68-71,76.
- [8]梁亚荣陈利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民参与权的保障——兼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OL].环卫科技网http://www.cn-hw.net/,2011.
- [9]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3年年会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0-14.
- [10]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3年关注问题报告:环境与社会[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5-27.
- [1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28-45.
- [12]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46-60.
- [1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促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媒体与公众参与政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61-73.
- [1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绿色发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74-87.
- [1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促进城市绿色出行[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88-100.
- [16]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论坛一:绿色发展与社会和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01-103.
- [17]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论坛二:公众参与和绿色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04-106.
- [18]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论坛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107-109.
- [19]王三平.火电厂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6):72-75.
- [20]吴宇欣.环境损害鉴定范围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6):76-78.
- [21]郝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意见调查的真实性评价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6):79-81.
- [22]刘冬梅,王亚男,陈颖.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环评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21-22.
- [23]耿海清,任景明.光伏产业主要政策及其与资源环境问题关联性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23-26.
- [24]刘清芝,张宇,刘文博.认证体系助推低碳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27-30.
- [25]贾秀芹,李在卿.风电场建设和运行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4):31-33.
- [26]李庆瑞.实行最严密的环境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5-6.
- [27]夏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9-11.
- [28]沈晓悦,赵雪莱,刘文佳.推动我国消费绿色转型的政策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12-15.
- [29]刘哲,潘家华.环保思路需要从“灰”到“绿”的变革[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16-18.